【新课标】2017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系列12 生态系统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92952311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7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系列12 生态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标】2017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系列12 生态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标】2017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系列12 生态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标】2017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系列12 生态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标】2017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系列12 生态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7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系列12 生态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7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系列12 生态系统(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命题角度有生态系统各成分分析、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等,一般不作为单独的考点,而是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综合题目中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应用知识点是命题专家最容易命制试题的地方,尤其在全球共同“减排”的社会背景下,与碳循环相关的原理和过程的考查已成为高考热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与负反馈调节是新课标教材的亮点,在近几年课标考题中都已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以上几点希望考生在复习时特点注意。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考查环境污染的防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内容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题型主要为选择题,非选择题出现概率也在增加,如广东理综和山东理综这几年都

2、有所体现,而且所占分值也较大。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答案: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直接判断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有利也有害,B错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其体积不一定越大,C错误。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为地延长食物链,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最终流向人类的能量增多,D错误。4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

3、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 B. C. D.答案 A解析: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残体中储存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的一部分,正确。在食物链中,蜘蛛以小动物为食,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正确。被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有一部分流到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和暂不被利

4、用,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和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由于题目中没给出上一营养级同化量值(储存值为同化量减去消耗量),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正确。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5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蜘蛛、蜜雀是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e则是第

5、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7.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A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主要以CO2形式进行,FB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A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为:甲(2.50107kJm2)、乙(13.30107kJm2)、丙(10.80107

6、kJm2)、丁(0.28107kJm2)、戊(250.00107kJm2),则乙与丙一定是捕食关系B增加物种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后,植物之间的竞争强度将加剧D人为因素导致生物交流的加强,使地理隔离不再是阻碍生物迁移、不同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因素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C图中狼与蚊子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0. 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

7、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答案:B解析:“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应属于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12.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有大量外来树木花卉涌入中国,林业病虫害一同传入的风险也在增加,这已令中国警觉,从4月19日起,中国官方将开展为期6个月的林业植物检疫执法行动。外来入侵动物也会因环境改变而受限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均受当地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密度都不能无限增大B使基因多样性增加C均不能与当地其他物种形成捕食关系D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14.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选项不符合这种环保措施的是()A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D禁止捕杀任何野生动物答案:D解析:“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包括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措施,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任何野生生物资源

9、。15. 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C地点3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答案:C解析:地点3溶氧量减少主要是由水中好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引起的。16.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减轻酸雨危害的有效途径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物种丰富度越高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

10、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答案:B解析:正常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及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数量有关;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1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方法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通过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存在着能量输入、传递、同化和散失的过程,系统内部

11、能量守恒B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C加入的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的部分营养和能量来源D加入的微生物主要是厌氧型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酒精、CO2和乳酸1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答案:A解析:A选项中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因缺氧致死,与分解者多少无关;B选

12、项,水藻丰富,小鱼数量适当,氧气、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所以可以生活时间最长;C选项,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河泥中;D选项,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维持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20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从能量关系看+C一般情况下,为的10%20%D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能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查面积

13、单位是:cmcm) 调查面积草原类型10102020404080809090100100110110120120130130140140A358141617192020B35691113131313C235888888(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阔混交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_。在垂直方向,生态系统大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植物对_的利用有关。(2)生态工作者在调查B草原时,将主要物种绘制成食物网结构模式图(如右图),则该食物网中D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_。尽管D与H两种生物既不存在捕食关系,又不存

14、在食物的竞争关系,但是如果H数量减少时,D的数量变化是_。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40%。则A增加10千克,至少需要B_千克。(3)调查A、B、C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时,设计最佳样方面积中,最大面积是_。在调查物种分布时,除要注意样方数量足够多,还要注意_取样。22.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两类动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植食动物的粪便属于图解中的_部分,能量由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 (用序号表示)。(2) 气温逐渐降低时,若保持不变,青蛙的/的值将_,而狼的/的值将_。人们在圈养某种植食动物时,一般需要提髙食物的利用率即_的比值(用序号表示)。(3) 如果将上图中生物构建成一条食物链,需要添加上_,草原生物群落除上图中生物所代表的成分外,还有_。 (4) 图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有_(2分)等功能。23.根据生态学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