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幻灯片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929341 上传时间:2017-05-2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表形态的塑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地表形态的塑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地表形态的塑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地表形态的塑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地表形态的塑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表形态的塑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表形态的塑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幻灯片(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质作用,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方式:,作用速度:,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喷发或地震(如基拉韦厄火山),如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快:,缓慢:,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形态,产生结果,关系,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水平断裂,形成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如:青藏高原、华山、台湾海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总结,内力作用,岩浆运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2、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火山地貌等,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二、外力作用,2、能量来源:,3、表现形式:,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统称为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定义:,(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风化壳),(2)侵蚀作用,运动着的水、冰川和空气也会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这种作用叫做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溶蚀,侵蚀,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溶蚀),喀斯特地貌,石笋,石柱,石钟乳

3、,风蚀柱,风蚀城堡,风力侵蚀,风蚀蘑菇,冰川侵蚀,海浪侵蚀,(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搬运介质:风、流水、冰川、波浪等,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沙丘、黄土堆积,沙滩,四种外力作用方式之间的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重熔

4、再生,重熔再生,(一)褶皱山(二)断块山(三)火山,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一)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三)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延伸的方向,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由断层发育而成的,由岩浆喷出地表堆积而形成。,一、山地的基本类型:,4.2 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代表: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背斜和向斜,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1、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2、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3、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4、背斜顶部地

5、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二、断块山,代表:华山、庐山、泰山,(一)断层的形成,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二)、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地貌景观,中心岩体上升,(地垒),中心岩体下降,(地堑),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为什么?,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交通运输线路延伸的方向,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主要分布在山间和河谷地带,前进迂回呈“之”字形,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这里地势相对和缓,盆地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地势起伏

6、大,滇藏公路,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4.3河流地貌,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V型谷,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伸长,加深,展宽,一、河流侵蚀类型,V型谷,U型谷,中期:,初期:,成熟期:,槽型谷,二、河谷地貌的发育,三、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平原发育于山前,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第五单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气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以红树林为例说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

7、响,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交换过程: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整体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演变: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统一演变、意义:保证了自然要素间的协调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在大气、水、

8、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从而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由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了自然特征大致相似,呈带状分布的区域,一、自然带概念和命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南北更替(纬度方向),东西更替(经度更替),东西延伸,南北延伸,热 量,水 分,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热带雨林带,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原(甸)带,针叶林,高山灌木带,苔原带,终年积雪,森林上限,雪线,赤道地区高山植被带模式图,地带性规律,水平分异,垂直分异,知识结构图记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非地带性分异,(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 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 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地形起伏)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是沙漠, 西 侧是温带森林洋流影响(暖流自然带向较高纬延伸; 寒流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