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4月第六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2929913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4月第六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4月第六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4月第六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4月第六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4月第六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4月第六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4月第六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高二语文周测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班级: 姓名: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5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2、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

3、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

4、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B. 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

5、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B.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C.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D. 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B. 城市处在不同的

6、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二、文言文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

7、,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

8、?”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

9、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 “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 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纯

10、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B. 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C. 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D.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0

11、分)(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三、古代诗文理解性默写(共42分)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2、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3、劝学中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4、师说一文批判了

12、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 _,_,_,_。” 5、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 , ”,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9.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10.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11.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 。12. 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 , 。1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 的感慨。14.琵琶行中表明作者在被贬之地只能独自饮酒度过美好时光的两句: , 。15、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16、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