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2929759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6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2016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2016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2016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2016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6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6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项目设计区域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5. 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1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跟其它的议论文体一样,作者的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以独到的见解

2、说服读者。换句话说,就文体而言,抽象概括居多,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从抽象的语言形式中去探求立论的种种个别,从这一点出发,便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团体的交流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2 教学重点(1)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实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学情 分析学生对议论文知之甚少,但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疏字词。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格物致知中孕育的道理。2在理解文中关于“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等富含哲理的语句上,发表即席讲话及练笔上存在问

3、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教学目标1 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根深蒂固、持之以恒、袖手旁观)的音、形、义。2.通过朗读读训练,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实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内交流发表即席讲话,在练笔训练中,能够采用论点,论据充分,有理有据。4.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1、 构建动场:最近几年有几件事大家议论纷纷,北大学子卖猪肉就是其中一件,国外的许多专家也反映中国的学生只会死读书,不会探索、不会创新,是不是这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

4、讨这个问题,学习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1. 读准字音2. 标注生疏字词3. 利用工具书解决生疏字词让学生明确: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三、指导学生交流探究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四、综合建模综合建模:延伸拓展,开阔视野;学生介绍作家作品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

5、936年1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直到1969年。1971年丁肇中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实验。经过将近三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第一次觉察到一种新粒子存在的迹象,其质量约为质子的三倍。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国西海岸出

6、席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时,得知该校加速器实验室的里希特小组也刚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命名了,于是丁教授立即通知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新发现,并将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1976年发现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学生活动一】大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疏字词,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肇( ) 埋没( ) 彷徨( ) ( )瞭望( ) 缅怀( )2.解释下面词语。1解释下

7、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学生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

8、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学生活动三】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9、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

10、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活动四】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例: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设计意图】完成教学目标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根深蒂固、持之以恒、袖手旁观)的音、形、义。【设计

11、意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2.通过朗读读训练,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实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设计意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4“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设计意图】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内交流发表即席讲话,在练笔训练中,能够采用论点,论据充分,有理有据。当堂检测1.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 )瞭望( ) 缅怀( )2.解释下列词语。格物: 致知: 缅怀:来源:Zxxk.Com袖手旁观: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格精 物致知。(25)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作业设计A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B完成【学习检测】训练题。教学反思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