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874717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四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论述题:1.论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2.论述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3. 试论述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4. 结合具体例子,论述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5.试论述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6.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7.如何理解尊重儿童。8. 试论述语言获得的强化理论。答案:1.(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是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早期,直觉行动思维使

2、儿童能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到了中期(幼儿园中班),儿童就逐渐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

3、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抽象逻辑思维是借助人脑的最高产物概念来完成的。2.第一阶段(58个月),无我状态。婴儿对镜像感兴趣,但对自己的镜像和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说明这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第二阶段(912个月),初步的主体自我。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的动作,主动以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第三阶段(1215个月),主体的自我发展。婴儿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第四阶段(1518个月),客体自我初步

4、发展。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如自己的鼻子上的红点与镜像中的红鼻子的关系),对主体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客体自我得到初步发展。第五阶段(1824个月)客体自我形成。婴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词我”、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3. 儿童掌握了语音,仅仅是在掌握语言方面取得了一个最初的成就,但还不能认为已经掌握了语言。儿童要掌握语言,必须获得语法结构,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据我国心理学家朱曼殊、武进之、缪小春的研究,认为26岁儿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照以下发展趋势:(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语言和动作结合

5、表示意愿)和指物三个方面。最初,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以后才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不分词性,稍后才能在使用中逐步分化出修饰语和中心语,及名词和动词等词性。(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出现的主谓不分的单词句到双词句而后发展到简单句,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单词句是出现在11.5岁阶段的特定语言,这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言现象,随后出现双词句、简单的主谓句、简单的动宾句简单的主谓宾句以及发展到后来的复杂句。复杂句在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平行的发展完善起来。(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者句子成分排列不合常规,随着年龄增长,句子日趋

6、完整严密。(4)子长度由短到长。2岁儿童主要使用单词句,其次是双词句;3岁儿童主要使用三词句,到了四岁,儿童使用句子的长度有较大发展,出现了11个词以上的句子。4.(1)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儿童确定了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的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2)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有利于儿童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有利于其社会知觉的形成。(3)提供情

7、感支持的功能。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惑与烦恼,会产生特别的焦虑和紧张。为此,儿童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5.(1)儿童的教养环境。对攻击性儿童的家庭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的情感气愤和教育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愤怒和惩罚笼罩着的家庭,容易创造”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一个身处沉重的压力下的父母,对孩子往往热衷于强制性的训导,如果再碰上儿童的困难气质或性格缺陷

8、,就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增加了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延续。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认为攻击行为能有效地减少他人的挑逗、取笑和其他令人不愉快的行为。所以,他们倾向于利用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3)交流及文化影响。当同龄人的群体氛围是紧张的、有竞争性的、而不是友好的、合作的时候,敌对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的。这些群体特点在那些有一系列压力的贫困地区更普遍,这些压力包括低质量的教学、有限的娱乐和就业机会以及负面的成人角色模范。同时,社区文化氛围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来源。在一个把攻击行为当做维护个人利益有效手段的社会里,或在一个以武力决定个人威望的区域中,儿童更容

9、易出现攻击行为。6.(1)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问题充满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克服困难,适当寻求成人的帮助;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面对困难时情绪低落,容易放弃,极少求助于成人;焦虑抗拒型儿童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母亲,遇到问题逃避、退缩。由此可见,儿童依恋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认知活动。(2)早期依恋对情感的影响。儿童期的安全型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依赖、自信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相反,一个未能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将可能成为一个情绪不稳定和对环境不信任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3)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婴儿期对父母安全的依恋会导致儿童在幼儿园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

10、良好的社会关系。7.(1)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婴幼儿期是人生的第一个时期,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游戏权,本质上是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平等的权利主体。游戏的权利是儿童的,因此行使游戏权利的主体只能是儿童。(2)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婴幼儿期是人生之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时期,儿童有权利快乐、充实地过好它,成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功利目标而剥夺儿童的欢乐。(3)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一方面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儿童的提问;以诚实的态度,与儿童一起提问,随时随地向儿童学习并竭诚地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儿童实践和体验

11、的权利,让儿童承担一定的生活责任,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收拾玩具,整理房间和游戏角等。8.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表达,这一理论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得。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对动物(包括人)的自发操作行为进行强化(如肯定、表扬、给予食物或关注)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当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行为再发生的强度即频率就增加。语言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的,该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例如,儿童在呀呀学语时,会自发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父母便对这些声音给予强化,使这些声音在儿童的发声中占据优势。该理论特别强调选择性强化”,认为这是语言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核心问题,即对正确的东西给予强化,对错误的则不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