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92873787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蚌埠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1、 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周礼记载“以脤膰(祭礼用的肉)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下列封国中应以“脤膰之礼”对待的是()A. B. C. D.2.学者冯天瑜在“封建论”考论中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所以又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材料旨在说明分封制()A废除了血缘政治关系B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范围C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

2、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维护中央统治权威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打击藩镇割据势力4. 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集体宰相制度 儒家正统 官僚政治A B C D5.“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

3、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C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限6.朱元璋说:“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尚虑微贱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则所知有限,闻不广。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A. 实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B. 表达自己虚心纳谏的决心C. 限制朝臣权力实现权力集中D. 借鉴历史教训以维护统治7.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

4、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8.罗马最高裁判官法是一种通过最高裁判官的实践对原有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弥补,对当事人权益进行合理救济的衡平法。经过国家认可而发生普遍的约束力,从而形成最高裁判官法。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不注重于形式,体现了所谓“公平合理”原则,对罗马万民法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由此可知最高裁判官法()A.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B.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C.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D. 使罗马法形成比较完整体系9.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当伯里克利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

5、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B. 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C. 直接民主导致权利被滥用和误用D. 体现了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10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照搬了西方模式C.巩固了清朝统治 D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11.徐中约在中国

6、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 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 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D.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1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1

7、3.学者何顺果认为,美国“建国之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根据1787年宪法,解决美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确立起来的原则是()A联邦制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C分权与制衡原则D共和制原则14.列宁曾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山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这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A推翻临时政府统治B推行新经济政策 C退出帝国主义战争D巩固社会主义政权15.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

8、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17.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

9、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外交()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B.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C提高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D缓和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18.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法兰西民族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情感摆布”,以此来理解近代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原因。这说明托克维尔()A. 认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B. 从法兰西民族特性来剖析历史C. 认为民族特性是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D. 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途径和角度19.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

10、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 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B.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C. 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 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20.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备忘录贸易体制”下,给中国官方或半官方的市场开放利益,而不给中国“半官方”外交的待遇和名分,中国政府则为了取得中日贸易利益而放弃了国家外交地位的政治要求。据此可知,“备忘录贸易体制”()A.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声B. 意味着美日同盟出现了裂痕C. 体现了中日外交的灵活性D. 不利于中日

11、政治关系正常化21.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派出的58名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占有17席。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中14票可否决议案。以上材料说明()A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其权力均衡B联邦议会通过议案须得到帝国议会的批准C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占居主导地位D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皇帝决策受制于各邦22.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曾对陪审员、五百人议会议员和执政官等给予公职津贴,惟掌握大权的将军仍无公职津贴,且非抽签担任,系选举而来。据此推知,雅典()A.平民政治沦为暴民政治 B.精英治国与公民政治并存C.分权制衡体制日益完善 D.工商业阶层占据城邦要职23.1967年,中国

12、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24.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B.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13、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根据百度百科整理材料二(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摘编自

14、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试以世界近现代史实评述该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12 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美国社会防反贪腐,并无新招,只是一些常见办法:政企严格分开,官员在岗期间,只从政不沾钱物,只掌政权而无经济特权。这就能从土壤和源头上对贪污腐败的滋生进行有效遏制;联邦调查与议会弹劾,两只眼睛死盯官员,分头监督,官员难有贪腐良机;官员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媒体就会蜂踊而至,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更为厉害的是,官员若有不良行为,将官员劣迹录入电脑,随时备查,迫使官员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