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感觉和知觉1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2864029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感觉和知觉1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感觉和知觉1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感觉和知觉1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感觉和知觉1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感觉和知觉1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感觉和知觉1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感觉和知觉1章节(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主讲:迟毓凯 博士 主页:http:/ 电邮:,视觉大师艾舍尔,视觉大师艾舍尔,视觉大师艾舍尔,视觉大师艾舍尔,本章概要:,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人如何知道了物体的大小远近? 错觉的产生由哪些原因?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一、感觉概念 内涵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二、知觉概念 内涵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理解 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

2、后者的简单相加。 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一、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之结构功能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 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二、色盲与色觉理论 色觉缺陷: 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色觉理论: 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

3、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三、视觉中的时空因素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

4、线条。 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

5、种现象称为。,视觉后像: 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会看到一个发亮的灯泡。,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四、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 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耳的结构图,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五、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

6、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共鸣理论: 人物:赫尔姆霍茨 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行波理论: 人物:冯.贝克西 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

7、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第三节 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 肤觉概述 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 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触压觉 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 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痛觉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温度觉实验,第三节 其它感觉,二、嗅觉和味觉 嗅觉 内涵: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嗅觉的适应性 味觉: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苦,味蕾分布,嗅觉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