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简答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845178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理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理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理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理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简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P4答: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房水和脑脊液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5-6答: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特点。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

2、对维持某些组织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P6-7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P9-11 答: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泵)、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等。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P12-14 答: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前提是: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和

3、浓度不平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极化,主要是由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是在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锋电位,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1、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有哪些生理功能?P21、22、24、25答: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清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参

4、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尤其是入侵的化脓性细菌;嗜碱性粒细胞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共同参与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各种病原微生物,吞噬衰老及死亡的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分别由哪些物质形成?各有何生理作用?P21答: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NaCl、葡萄糖、尿素

5、等晶体物质形成,其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其生理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正常血浆容量。3、红细胞正常生成需要哪些条件?P23答:前提条件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维生素B6、B2、C、E以及钴、锌、铜等; 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另外在生成过程中,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的调节。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P26-27答: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半固体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因子的激活和凝血酶

6、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因子的激活包括两条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始于因子的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始于因子与血液的接触。具体为: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intrinsic pathway)是指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管内皮受损后,血浆中的因子(接触因子)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血管内皮下的胶原组织接触后,导致因子的激活而启动。因子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激活为a后,一方面可使因子激活为a,另一方面还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为激肽释放酶,后者以正反馈方式进一步促进a的形成。高分子激肽原作为辅因子可促进因子和因子及前激肽释放

7、酶的激活。从因子结合于异物表面至a形成的过程又称表面激活。a形成后在Ca2+的参与下使激活形成a。a形成后再与因子、PF3和Ca2+结合成复合物,即可激活因子,使之成为a。a与因子、PF3、Ca2+结合所形成复合物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调速步骤,在有因子存在的条件下,a激活因子为a的速度可提高20万倍。(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因子(组织凝血激酶又称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当血管损伤时,因子得以与血液接触,并作为a的受体与a结合形成复合物,在Ca2+的存在的条件下,迅速激活因子,

8、成为a。a形成后又可正反馈激活因子,生成更多的a。2)凝血酶形成经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生成的a,在PF3提供的磷脂膜上与因子、PF3、Ca2+结合,形成a- PF3-Ca2+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因子(凝血酶原)为a(凝血酶)。3)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酶形成后可催化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可激活因子为a。a在Ca2+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血纤维),并网罗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凝块。5、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P30答: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四型。凡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者为A型;只

9、含B凝集原者为B型;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无A、B凝集原者为O型。P306、Rh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有何特点?P31 答:Rh血型系统有C、c、D、E、e五种抗原,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通常将含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不含有D抗原的称Rh阴性。 该血型系统的特点是: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但Rh阴性者经D抗原刺激后可产生D抗体,以IgG为主。1、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和特点。P36-37 答:第一心音:主要由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及心室射出的血液冲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面产生,特点是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在心尖搏动处听得最清楚。 第二心音:主要由心室舒张时动脉瓣迅速关闭及

10、血液冲击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引起振动所产生,特点是音调高,持续时间短,在主、肺动脉瓣听诊区听得最清楚。 2、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意义。P46 答: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主要有三条: 迂回通路: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网 微静脉 直捷通路: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动静脉短路:微动脉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 微循环血流通路的意义:迂回通路又称为营养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直捷通路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返回静脉,以保证静脉回心血量;动静脉短路主要参与体温调节,多分布于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 3、简述减压反射的调节过程。P49 答:动脉血压升高 动脉血

11、管壁扩张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牵拉而产生神经冲动 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上传 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减弱) 经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经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传至血管的冲动减少 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可使动脉血压回升。 4、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本身收缩能力和心率。前三项主要影响搏出量的改变。心肌的前负

12、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越大,心室肌初长增加,收缩力增加,故使每搏输出量增加。但若前负荷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时,每搏输出量反而减少。心肌的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射血阻力增大,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加大,心室收缩力量增强,每搏输出量又可增加。形成搏出量先少后多的现象。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决定心肌收缩力量和速度的心肌本身功能状态。它受神经、体液以及一些药物的调节。在同在的前负荷条件下,心肌收缩能力越强,每搏输出量越多。心率。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故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160次/分),心率增快,则输出量增多。反之,减

13、少。P361、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P44答: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脉压升高;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脉压下降;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脉压下降;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收缩压升高,舒张压稍下降,脉压增大;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应相适应,从而维持正常血压。1、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P57 答:胸内负压的形成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种是促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另一种是促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力,胸膜腔内压力是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数和,可表示为: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肺回缩力在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胸膜腔内压 = 大气压 肺回缩力若将大气压视为零,则:胸膜腔内

14、压 = 肺回缩力可见胸膜腔负压实际上是由肺回缩力所决定的,故其值也随呼吸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为何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仍为负?这是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的生长速度比肺快,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所以从胎儿一出生的第一次呼吸开始,肺便被充气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不能回复到原来的最小状态,胸膜腔负压即告形成并逐渐加大。正常情况下,肺总是表现为回缩倾向,即使是最强呼气,肺泡也不可能完全被压缩。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1) 首先胸膜腔负压的牵拉作用可使肺总是处于扩张状态而不至于萎缩,并使肺能随胸廓的扩大而扩张。(2) 其次,胸膜腔负压还加大了胸膜腔内一些壁薄低压的管道(如腔静脉、胸导管等)内外压力差,从而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综上所述,肺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肌的舒缩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2、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气体交换效率高?参P60 答:正常成人肺的总扩散面积很大,约100m2。平静呼吸时,可供气体交换的呼吸膜面积约为40m2;用力呼吸(深慢呼吸)时,肺毛细血管开放增多,呼吸膜面积可增大到约70m2。呼吸膜广大的面积及良好的通透性,保证了肺泡与血液间能迅速地进行气体交换。 3、低O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