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833872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装订线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外装订线2014-2015学年度全球气候变暖试卷一、选择题1.2005年5月22日,中国珠峰登山测量队成功登顶,并测得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比原珠峰8848.13低了3.7米。珠峰海拔“变”低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峰顶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B测量技术先进,误差变小C地壳运动呈下降趋势 D海平面下降2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正确做法是( )禁止燃烧化石燃料 大力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A B C D3全球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能有( )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 皮肤癌患者增多 传染病患者增

2、多 白内障患者增多A B C D4下图为1971-2000 年中国部分地区年气候变化类型示意图。若图中气候变化趋势继续,将造成我国( )A大兴安岭山地雪线下降 B华北地区植物开花期提前C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加剧 D珠江流域河流径流量增加5若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 )高山雪线上升 高纬冻土融化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全球普遍干旱A B C D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6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东海出现黄海的鱼种华北地区树枝提前发芽 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A B C D7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

3、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青藏高原滑坡、泥石流增多 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A B C D“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特别是我国有关专家长期以来对气溶胶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气溶胶形成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而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据此完成下题。8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 B使用矿物燃料等排放出大量微粒物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飞机飞行

4、产生的飞行云迹9全球变暗可能产生的后果还无定论,但下列可能产生的后果最可信的是( )A全球蒸发量减少 B农作物产量大幅度降低C葡萄甜度升高 D全球气温仍将上升10抑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共同的有效措施是( )A大力植树造林 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C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D回收和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下图为某岛屿简图,该岛屿中部多山,降水大多在1000 mm以上,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较大。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1影响图示地区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12对该岛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大陆岛 B地势崎岖 C地震频繁 D人口稀少 13全球变暖对该岛的

5、影响最可能的是( )A山顶冰川融化 B风暴潮频次增多C植被更加茂密 D农作物产量增加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4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湖面低于海平面 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含盐量降低A B C D15导致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量减少 D气候变干16读下图,影响图中CO2排放量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生活用电 B集中供暖 C交通运输 D工业生产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高山综合发展中心对尼泊尔境内的3 252个冰川湖,不丹境内的677个冰川和2 6

6、74个冰川源多年以来的观测和研究发现,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1,冰川和积雪融化的加速导致冰川湖的水位急剧上升;喜马拉雅山地冰川融化加快的研究结果又向世界发出了新的警报。据此回答下题。17造成该地区冰川快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考察,人类活动 B探险旅游,乱扔垃圾C厄尔尼诺,降水增多 D温室效应,气候变暖18冰川快速融化,对本地区造成的后果有( )A改善农业生态条件 B缓解气候寒冷程度C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D导致山地雪线下降右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9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A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 生物圈 B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生物圈C

7、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D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20过程不可能导致( )A臭氧层破坏 B生物种群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 D海平面上升2009年10月17日,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的总统在水下召开了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他们头戴水下呼吸器,在塑料板上签署一份“SOS”文件.据此回答下列小题。21该会议凸显了低地国家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 B.人口过多 C.海洋污染 D.全球变暖22解决这个问题,公众可参与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C.多种水稻,提高粮食产量,控制人口增长D.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8、23据2014年3月14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近些年来,祁连山雪线正以年均2米到6.5米的速度不断上升,随着冰雪资源不断减少,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危机。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原因有(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过度砍伐森林A B C D 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4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25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9、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阿尔金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下图为“19602010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及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6从总体上看,阿尔金山在19602010年间( )A冰川面积显著增加 B气温波动下降C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 D冰川消融面积过半27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寒潮频发 C地壳抬升 D流水侵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但在这一议题上,各国矛盾重重,达成一致殊非易事。会上特别

10、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完成下列小题。28京都议定书承诺,体现了各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区域性原则29我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在对控制CO2排放量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中,错误的是A植树造林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D发展循环经济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30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C 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

11、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31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反射太阳辐射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32依据图示,中心事象(X)是指A海平面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33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到的共识是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34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A地壳活动强烈 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35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36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海洋流速3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海面上升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腐蚀建筑物皮肤癌发病率上升AB CD38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 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