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特效穴位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2825226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特效穴位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个特效穴位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个特效穴位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个特效穴位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个特效穴位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特效穴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特效穴位(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26个反射点,部位: 人体首脑顶部正中位置,相当于两侧耳廓尖联线之中点:,A点,主治:头痛、头晕、中风、醒脑安神、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心烦郁闷、中风偏瘫、神经衰弱、惊悸健忘等。 功效:开窍宁神、平肝息风、升阳固脱、理气清带、补虚益气。 手法与反应:点、揉、切 施术: 一指托天法:以一食指端于患者头顶正中,以上为天、为阳,以顶为天,A点而按之,称为一指托天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垂直持续地按1-2分钟,并同时轻按微颤,患者可觉从头顶向背后有温热下散而达两腿,并有气感上提,操作时取点要准,点托持续,点而啄之 ,不宜晃动,捻转,此法主要用于气虚患者。点而不移,持久至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通

2、畅气血,镇静止痛。本法临床脏腑按摩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干洗头 部位:以A点为中心部位。 操作:术者双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部,两侧上 的发际处,对称进行抓挠、搓动,由头两侧缓慢移到头顶正中线A,双手十指交叉搓动,如洗头发状,搓而不滞,冻而不浮,反复操作数次。 要领: 双手用力均匀和缓,抓挠、搓动有序,移动应缓慢。 手法要灵活自如,主要作用于头皮部,不要损伤头皮。 术后头脑轻松舒适,精神焕发,此法为头面部保健按摩常用手法。,部位:在人字头阴面两眉毛发内端之中点,称为印堂。 参考资料:推运印堂法自两眉正中着力直推向上至发际,推而运之,称之为推运印堂法。自两眉正中印堂B点反应部位

3、,推而运之,交替还返,自下而上,推运两眉之间及前额正中,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两大作用,头又为诸阳之会。故推运B点有调整和兴奋全身的作用。,B点,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疾、前额胀痛、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精神萎靡,感冒发烧,产生血运不语,三叉神经痛。 手法与反应 点、揉、推。有局部酸、麻、胀感向四周扩散。 功效 祛风热、宁头痛、开腠里、通畅气血、调和气血、祛瘀行滞、消除烦闷。,推运印堂(开天门法) 推运印堂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按摩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指螺纹面着力于前额印堂的手法之一。具有安神,镇静止痛的功效;本法临床常备应用,又称开天门法,其治疗风寒表证很有效,对全身按摩康复保健

4、也有独特的功能作用。 B点按摩法 体位:患者座位或仰卧位,医术着站立。 操作:拇指指腹,于B点处按点12分钟。 作用:镇静安神,醒脑舒适。,分阴阳法(分推前额) 部位:前额,自B点向上与A点连线到发际处止,自中线向外侧分推到两边额角发际处止,以两手拇指,指腹同时向两边推612遍。 操作: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着力于前额正中分别左右两侧分推,称为分阴阳法。 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或指偏峰于患者前额正中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往返推移,左为阳,右为阴,故谓分阴阳法。操作时双手着力轻而不浮,实而不滞,顺序分推。可调整阴阳,补偏校弊。,功效:舒风解表,醒脑明目,镇惊安神,发

5、汗解表,散滞解郁,调和阴阳,行气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晕,肝阳上亢,高血压症,中风不语,口角歪斜,小儿惊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 (6)注意事项:操作中注意保护皮肤,必要时可加一些润滑剂。是保健按摩法之一。,头部推拿按点法 体位:仰卧位。 部位:自B点至A点中线。 操作:以两手拇指指腹依次推、拿、按、点数分钟。 作用:镇脑安神、止痛、降压、健脑解除精神疲劳。,C点 部位: 为胸前正中线,平第4类间隙处。 主治 咳喘、胸痛、噎嗝、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手法与反应 揉、点。局部沉重感气动通顺的舒适感。 功效 调气降逆,宽胸利膈通气,消除风寒邪热、气喘咳嗽之症,康复心脏。,施术 C

6、点揉摩法 体位:仰卧位。 部位:以C点处为十字中心,即胸肋处。 操作:术者以手掌指掌根,以C点处为十字线.从第1肋到12肋分推到身体侧中线。余四指抱定胸部两侧,沿肋间隙,由内向外分推各肋间隙至乳根平高处止,反复分推23分钟。 要领: 患者应自然呼吸,分推时两手指用力应均匀一致,轻柔缓慢 青年女子可分推至乳中点处止。 术时有心胸舒适及轻爽感,术后呼吸舒畅,头脑轻松,精神倍增。,胸骨点揉法 体位: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住。 部位:自两侧锁骨头的内端中间胸骨中线至C点处。 操作:在受术者呼气时,术者以拇指或四指端从胸中线至C点,依次点揉,反复数次。 要领: 点揉时,要随受术者呼吸,呼气时点吸气时抬。

7、用力缓慢,均匀有力。,D 点 概述 部位 前正中线,脐上思寸处为D点。 参考资料 此点有腹壁上动脉、静脉,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当胃幽门部),内应胃中,即近于胃小弯处。因其部位所在,故名“中脘”。中脘为胃之枢纽,故治胃府诸病。以此为主。按太仓为纳谷之器,在人身唯胃为然。,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脾胃虚弱、神经衰弱等。 手法与反应 推、点、梳。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 功效 理气和胃、降逆祛湿、健胃运化.,施术 推运D点.双手从剑突下到幽门,循胃脘推而运之,在D点操作,称推运

8、D点. 操作要领: 患者仰卧位,医者沉肩、垂肘、悬腕、以单手小鱼际及掌根或双手垂叠交叉,从剑突下到幽门,循胃脘呈钩形推而运之,又称为钩形推运法,操作中以掌缘旋而转之,反复施术.此法用于胃脘部,亦可用于腹部的其他治疗部位.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不宜挤、压、按、捣,需按照一定的顺序着力。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活血止痛、化痰利水、解郁散结、舒肝止痛、理气和中。 主治:消化不良、胃炎、呃逆吞酸、膈肌痉挛、胸背疼痛、吞酸嘈杂、食欲不振、脘腹胀痛。,E点 部位 在腹部肚脐正中。 主治作用 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小便不禁。 手法 揉、摩、擦。温热真气传动感。,E点补泻 以拇指指腹或掌心于腹部正中神阙E点

9、作左或右旋转揉之,左旋揉为补,旋揉为泻。 操作要领: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单手或双手在腹部充分按摩后,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用拇指指腹或掌心在神阙处旋揉,左旋揉为补,旋揉为泻。此法可配合全身按摩使用,亦可单独使用。 注意事项:操作时不可按、掐、揉、压等。以免损及表皮。,主治:腹中虚冷、泻痢不止、水肿膨胀、腹痛绕脐、脱肛风痫、食积、呕吐、腹泻。 功效:温和固脱、健脾益胃、温经散寒、和中补虚、消积散结。 手法变法的不同主治作用:以掌心置神阙E点,以脐为中心,先做顺时针旋转,再做逆时针旋转。作用:健运脾阳、和胃理肠。在肚脐用中指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鸣、吐

10、泻。临床应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养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 脐腹颤法 (1)体位:仰卧位 (2)部位:E点脐中处。 (3)操作:单手掌心置于E部位先运,双手掌重叠或单手掌颤动,术者沉肩,垂肘,悬腕,五指并伸直,平放于患者腹脐中部,施力于内用动劲。运而动之,震而颤之,运运颤颤,互相配合,边运边移,边颤边动。 (4)注意:操作中应集中精力,不可施用按压等暴力。 (5)功能:消食化积,健运脾胃,通调气血,理气解郁,益元强体。 (6)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大便秘结结,肠梗阻,肠扭转,肠粘连,胃肠功能紊乱,肾虚腰痛,复寒虚冷。,F 点 概述 部位 在腹中线曲骨中上3厘米处,称F

11、点。,主治 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手法与反应 以指尖或指腹按压F点反应有腹内热、胀、麻感。部分可传到会阴部。 功效 补肾固本,调气回阳。 施术 体位:仰卧。 部位:F点为中心处。 操作:术者一手掌心置于F点反应点,先将手掌搓热按压13分钟。 要领:点按时较上腹用力小,着力后有酸胀,温热感。 作用:固本培元,清利湿热。子宫虚寒,解痉,强壮身体。,G点 概述 部位 在腹股沟部、曲骨处开10厘米耻骨联合上缘处取之称为G点。(图形-24),主治 腹痛肠鸣、疝气、阴肿、阳痿、月经不调、不孕。 手法与反应 平卧位,用手指端按压此点局部有痛、酸、胀感觉,向四周扩散。 功效 镇痛

12、、疏通血脉。,施术 消气法 体位:受术者仰卧位。 部位:髂骨内缘至G点。 操作:术者以两手掌沿髂骨内缘推到G点616次,再以两手拇指腹置两侧G点着力长按12分钟。 要领:用力先轻,后重,再轻,两手及指力均匀一致。术时下腹部及下肢有湿热及放射感。 作用:活血通经,理气安神。,宽胸顺理法 体位:仰卧位,术者站立。 部位:自腋下体外侧中线至足外踝。 操作:术者以手掌根自腋下处推抚到下肢外侧G点,迎随受术者呼吸,在呼气时,随身体侧线凸凹型起伏部位进行。 要领:用力均匀,手法不能浮,切勿暴力。一掌推运到位,中间不能停顿。,附:G1点(冲门) 部位 在曲骨中线旁开10厘米。(图3-26) 参考资料 有腹壁

13、下动脉之分支血管,髂腰下冲神经的分支。 主治 睾丸、精索痛、疝气、遗尿。 手法与反应 同上。,功效 消气导滞、通经活血。 运用 大消气法。 操作: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指腹置一侧髂骨内缘点G及G1冲门点上,用指端着力长按13分钟。 要领:用力由轻一重一轻。 术时局部有压迫及较大湿热感,有向下肢放射如热水下流冲动感,术后腹部轻松,下肢湿热,有力。,H点 部位 在髂前上棘直下,与乘扶穴相对处,称为H点。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主治 下肢瘫痪,膝关节痛。 手法与反应 常用点法,按压法,按拨法,反应有局部酸、胀、麻感,可传到膝部。 功效 疏通经脉、活血止痛。,I点 部位 I点于髌骨内上方2寸处,主治

14、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疮、股内侧痛。 手法与反应 揉、点、抚等法。术时有紧和酸、胀感,下肢湿热、轻松,下腹部舒适。 功效 调和气血、祛瘀止痛,抗血液外邪疾病。 运用 揉I反应点做旋转揉动,反复操作,数次,自上而下抚摩I点,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J点 部位 在外膝眼直下9厘米处,称为J点。,主治 胃痛、腹胀、呕吐、痢疾、便秘、乳痛、腰腿酸痛、水肿、劳虚羸瘦。 手法与反应 常用点法、按压法、按拨法,反应有局部酸、麻感,可传到足尖。 功效 调节胃肠,助运化,强身健体。,K点 部位 在踝关节前方凹陷处为K点,在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上,伸趾长肌腱与伸拇长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参考资料 此点有胫

15、前动、静脉,神经起自脊髓腰4至骶1节段,深层为腓深神经。 K反应点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距骨相接之凹陷处,因名以“溪”又以其处易于脱臼,故名之以“解”而曰“解溪”。 除治疗转筋外,又可治疗癫痫、心烦、眉棱骨痛、目赤,以其能引上焦郁热下行而解通。,主治 踝关节痛、下肢麻痹、头痛、头晕、腹胀、便秘。 手法与反应 用按压法,反应有局部酸、麻、胀感,并向足背及趾端传导。,L点 概述 部位 在足面1、2跖骨之间称为L反应点。 主治 上肢瘫痪、头痛、肋痛、目晕、口渴、疝气、惊痫。 常用按压法,按压时向第1跖趾关节上方用力。反应有局部酸、麻、胀感。 功效 疏肝理气,止痛、止痉挛。,参考资料 此点有来自胫前动

16、脉的足背动脉。神经分布着来自腓浅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足大趾内侧,歧骨间,故名:“太冲”。进步抬足,首当其冲。此点与W点相对。涌泉属肾。此肾气下。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其所治症;肝肾两虚,目赤,舒肝理气,下足疼痛。 此点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推点后观察到都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上升不仅停止,而且迅速下降。点压L处缓解胆道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的作用大于之里J点。,摇踝法 (1)体位: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 (2)操作:一手拇指指腹置于L点长按压1-2分钟,一手握足跟部,另一手握足踝部,稍用力向下牵引拨伸,做踝部环转摇动数次。 (3)要领:踝部要放松,手法要柔和,牵引下摇转踝关节。 (4)作用:舒经活络,理筋止痛,行气舒肝。活血解凝。,M点 部位 M反应点在锁骨下缘,当胸大肌、三角肌之间凹陷处称为云门。此点前正中线旁开6寸 。 主治 咳嗽、气喘、胸中烦满热痛、肩臂痛。 手法与反应 按点,按揉,有扩胸理气舒畅之感。 功效 宽胸、解郁气。,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