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2823575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肝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病例: 患者,男,48岁,不睡,有时大声哭叫,打骂家人, 家人疑患者为精神病,要求住精神病科治疗。 既往史:7年前发现有慢性肝炎。未愈。 体检发现: 极不合作, T37.9,心率 96次/分,血压90/60mmHg, 肝病面容,巩膜、皮肤黄染,面部及上胸部有数个蜘蛛 痣,大小鱼际发红,腹呈蛙腹状,腹壁静脉曲张,有明 显移动性浊音,肝、脾触诊不满意,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 RBC:4.21012/L, Hb110g/L, WBC 5.0109/L, 分类正常,HBAg(+) ,血清胆红素65mmol/L,白蛋 白14.4g/L 球蛋白39.6g/L 血氨1

2、40g/dL。 住院当日突然呕血约150ml,血为暗红色、有血块、经止血不再呕血,但病人出现意识模糊,言语错乱,继之昏迷。经乳果糖灌肠、静滴精氨酸,鼻饲左旋多巴,2天后神志恢复。给予足够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限制水、钠摄入量、病情逐渐稳定。,诊断?,治疗是否合适?,第一节,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 障碍及脑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病因,肝脏细胞严重损害,代谢、分泌、合成、解毒、 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 ),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营养性因素:饥饿、摄入亚硝酸盐、黄曲霉菌等。,生物性

3、因素: 寄生虫、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化学性因素: 如四氯化碳、氯仿、磷、锑、砷剂 等,抗生素、中枢神经类药、麻醉 剂等。慢性酒精中毒,遗传因素: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等。,免疫性因素:慢性活动性肝炎等。,肝脏细胞 肝实质细胞(肝细胞 ) 肝脏 肝非实质细胞:肝巨噬细胞(枯否细胞)、 肝星形细胞(贮脂细胞)、肝脏相关淋巴细 胞(Pit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肝脏功能: 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1、糖代谢 2、脂类代谢 3、蛋白质代谢 4、维生素代谢 5、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生物转化作用 排泄作用,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来维持血糖的相对浓度。受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有助于脂类的消化、

4、吸收; 是脂肪酸分解、合成、改造及酮体生成的主要场所; 合成脂蛋白的主要场所; 胆固醇代谢的主要器官。,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 氨基酸脱氨基、合成尿素解氨毒,吸收、贮存和转化作用,主要通过灭活激素发挥调节作用,非营养性物质在肝脏内,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 结合反应,使脂溶性较强的物质获得极性基团,增 加水溶性,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胆汁酸、胆红素等,当肝内脂类含量超过肝重的5% 时,称为脂肪肝(fatty liver)。,那么肝功能障碍时会出现什么?,为什么?,1、代谢障碍Metabolic dysfunction (1)糖代谢障碍 表现:低血糖Hypoglycemia 机制: (1)大量

5、肝细胞坏死,肝糖原储备减少; (2)肝细胞内质网上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 降低,肝糖原转变为葡萄糖过程障碍; (3)肝细胞灭活胰岛素的功能降低。,(2) 蛋白代谢障碍: 表现:低白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运输功能下降) 机制:肝细胞合成白蛋白albumin的能力下降,2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肝性腹水 机制:门脉高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淋巴回流受阻 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醛固酮增多 心房利钠肽降低,(2)电解质代谢紊乱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机制:肝细胞对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 肝性腹水时,有效循环血量 醛固酮分泌 低钠血症

6、hyponatremia 机制:有效循环血量 ADH的分泌 和灭活 水潴留 稀释性低钠血症 钠水潴留 稀释性低钠血症 低Na+血症时,水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水肿。,3、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表现:黄疸jaundice 机制: (1)白蛋白降低,非脂型胆红素的运输障碍 (2)肝脏对非脂型胆红素摄取、结合障碍; (3)肝细胞转化非脂型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4)肝脏对胆汁排泄障碍。 表现:胆汁淤滞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机制:胆汁酸(胆汁酸是胆汁流的重要驱动 力)的摄入、运载、排泄障碍。,4 、凝血与纤溶障碍 表现:诱发DIC 机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重要的抗凝物质(蛋白C、

7、抗凝血酶)合成下降 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合成下降 激活的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灭活减少,5、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1)药物代谢障碍 (2)解毒功能障碍 (3)激素灭活功能减弱,1、很多药物可损害肝细胞,同时损害的肝细 胞也降低了对药物的代谢能力; 2、白蛋白减少,血中游离的药物增多; 3、肝硬化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药物免于被细胞 代谢。,肝脏的解毒功能降低及侧支循环的建立,灭活胰岛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雌激素的能力下降,(二)肝枯否细胞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1、来源:枯否细胞存在于肝窦内的巨噬细胞,来源于 骨髓及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2、作用: (1)吞噬、清除来自肠道的异物、病毒细菌等 (2)监视、

8、抑制、杀伤肿瘤细胞 (3)清除衰老、破碎的红细胞 3、对肝细胞的损害(Kupffer细胞被激活) (1)产生活性氧杀灭细菌,同时可损害肝细胞; (2)可产生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和各种细胞因子,损伤肝脏 (3)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系统 4、肠源性内毒素血症,1、 肝脏枯否细胞吞噬功能障碍; 2、 门-体分流使肠道毒素直接进入体循环; 3、 内毒素从结肠漏出过多 4、 肠道内毒素吸收过多 5、 内毒素的清除减少,(三)肝星形细胞与肝纤维化 1、作用: 肝星形细胞沿肝窦内皮细胞的外侧面伸出树枝状突起,包围肝窦内皮细胞,也与肝细胞相连。其胞体可以舒缩,使肝窦内径发生改变调节肝窦血流。 2、肝硬化的形成

9、: 正常肝脏,星形细胞处于静止期,肝脏受损后,在坏死灶内及周边区星形细胞被活化,使肝脏纤维化。,(四)肝窦内皮细胞与肝功能障碍 特点:可产生抗凝因子,但其血栓调节蛋白表达低下,易凝血。缺乏基底膜,并有许多小孔,有利于物质交换。 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造成肝细胞损害,(五)肝脏相关淋巴细胞与肝功能障碍 肝脏相关淋巴细胞(liver-associated lymphocytes, LAL) 粘附在肝窦壁的淋巴细胞,其中含有穿孔素、蛋白聚糖分子等物质。 慢性肝炎时,LAL可通过粘附分子粘附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可杀伤携带病毒的肝细胞,也可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腹水,第

10、二节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概念、分类、分期 发病机制 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肝性脑病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一、概念、分类与分期 1、概念: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继发于严重肝病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综合征。 2、分类: 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或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 3、分期,第一期(前驱期):轻微的精神神经症状,少数人可出现扑翼样震颤。 第二期(昏迷前期):精神症状比较明显,精神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扑翼样震颤极易引出并波及大关节。病理反射多(+),脑电图异常。 第三期(昏睡期):有明显昏睡和精神错乱,肌张力增高,

11、木僵,病理反射(+),脑电图异常。 第四期(昏迷期):完全丧失神志,不能唤醒。,肝性脑病各期的临床表现,性格、行为改变,扑翼样震颤,精神失常、意识障碍,昏迷,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GABA学说 综合学说 .,(一)氨中毒学说,氨中毒(ammonia intoxication)学说 提出这一学说的依据: 1.肝硬化患者高蛋白饮食或摄入较多含氮物质 (铵盐、尿素)易诱发肝性脑病; 2.大约有80%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升高。说明血氨 升高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用降低血氨的办法,脑病缓解; 4.给门体分流术后的狗喂饲肉食,可诱发肝性脑 病。

12、提出“氨中毒学说”,血氨的来源与去路: 肠道细菌 门静脉 1.肠道食物蛋白 NH3 尿素 肾脏排出 2.肌肉收缩时其中腺苷酸分解可产NH3 3.肾(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谷氨酰胺分解产生),鸟氨酸循环,肝,氨的生成与清除示意图,氨基酸,尿素,鸟氨酸 循环,肠,肌肉,血,肝,肾,NH3的生成 NH3的清除,1.血氨水平升高的原因 (1)尿毒合成不足,氨的清除不足 肝功能障碍,肝内酶系统损害,使鸟 氨酸循环受阻,NH3转变为尿素的过程障 碍;ATP供应减少;侧枝循环形成、门-体 分流术,使NH3绕过肝脏入血。,(2)氨的产生过多 上消化道出血 肠道细菌 血液蛋白质 NH3 肝硬化时胃肠道功能紊乱,未消化

13、的蛋 白质 细菌生长活跃,产NH3 合并肝肾综合征 血尿素 弥散到胃肠道 尿素酶 尿素 NH3 肌肉震颤产生NH3 .,血氨升高的原因,脑,清除不足,生成增多,鸟氨酸 循环,NH3,肠细菌,尿素 氨基酸,尿素酶,尿素,2.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正常NH3在血液中(弱酸)以NH4+存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当NH3后NH3可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另外当通透性增高时NH3也可易通过血脑屏障。可出现以下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主要是干扰葡萄糖生物氧化的正常进行。,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NH3 +a-酮戊二酸 NH3+谷氨酸 谷氨酰胺 消耗a-酮戊二酸: ATP 消耗NADH: ATP 消耗A

14、TP: ATP,NADH,ATP,(2) 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谷氨酸、乙酰胆碱等兴奋性递质减少;谷氨酰胺、r-氨基丁酸等抑制性递质增多) 1) 氨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过程 丙酮酸 乙酰COA + 胆碱 乙酰胆碱,NH3,r-氨基丁酸转氨酶 3)r-氨基丁酸 琥珀酸,谷氨酸,NH3,2) NH3 + 谷氨酸 谷氨酰胺,K+,Na+,NH3,NH3,(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1) 氨干扰神经细胞膜Na+ - K+ ATP酶活性, 2) 氨可与钾离子竞争通过细胞膜上,细胞内缺钾。,用氨中毒学说难以解释的事实: 1、肝性昏迷患者约20%血氨是正常的,有的肝硬 化患者血氨很高但不发生昏迷 2、

15、有些病人在昏迷初期血氨虽然明显升高,但经 处理后血氨转为正常时症状无好转 3、暴发性肝炎病人,减氨疗法无效果,(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false neurotransmitter hepothesis) 由于Parkes在1970年报道左旋多巴治疗肝性昏迷获得成功,其后Fischer等提出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该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假神经递质在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网状结构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轴位置,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和醒觉有特殊作用。,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机能 1.觉醒与睡眠的调节 2.注意力 3.

16、调节肌肉张力 4.呼吸调节 5.心血管反射中枢 6.呕吐中枢,病变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幻觉 3.眩晕 4.眼球运动障碍 5.循环功能障碍 6.呼吸功能障碍 7.呃逆,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苯乙醇胺 羟苯乙醇胺,脑干网状结构,觉醒,觉醒障碍 嗜睡 昏迷,竞争,皮层,网状结构示意图,生理,肝性脑病,正常及假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苯乙醇胺,多巴胺,羟苯乙醇胺,肠,苯丙氨酸 酪氨酸,苯乙胺 酪胺,苯乙胺,酪胺,单胺氧化酶,氧化分解,侧 枝 循 环,肝,血液,脑,酪胺,苯乙胺,羟苯乙醇胺,苯乙醇胺, -羟化酶,(三)氨基酸失衡学说,正常情况下 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 :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