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1.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823022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_1.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_1.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_1.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_1.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_1.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_1.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_1.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知识导读 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_、_、_等的改变而改变。,二、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发展早期,2.农业社会,3.工商业社会,思考探究 结合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分析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向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提示】 水稻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部门。几次人口大迁移,使长江中下游人口密度增加,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农业生产可以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自我校对 一、社会 经济 技术 二、

2、1.分布较广 平坦 黏重 能力 水系 开垦困难 缓慢 2.广泛使用 天然水道 改进 生产技术 质地黏重 农业生产 气候 劳动力 桑蚕棉花 3.密集 低于 商品率 破碎 规模 机械化 东北 华北 新疆 华北,扣基础自落实 一、选择题 据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时至今日,该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此回答14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 ) A.雨热同期的气候 B.黏重的土壤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地势平坦,2.早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耕

3、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自然条件在当时不适于人类居住,人口稀少 A. B. C. D.,3.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或者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及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 A.农业地位下降东北、华北等地科技的大量投入 B.水稻种植业肥沃的黑土 C.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农业发达 D.商业贸易发达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内、外交通便利,4.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为人们提供了交通之便 B.通过人们的长期培育,肥沃而黏重的自然土壤形成了肥

4、力更高的水稻土 C.农业最发达时期是农业文明时期的“鱼米之乡” D.目前,农业地位下降,答案 1.B 2.A 3.D 4.D 解析 长江流域贫瘠而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早期开发的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发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农业地位也在变化。,5.下列能够克服河湖、沼泽广布和土壤黏重等不利条件的因素是 ( ) 船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被广泛使用 陆路交通的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小麦的种植 A. B. C. D.,答案 C,“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南方市场经济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对全国粮食增产的

5、贡献率长江产区由70年代的30下降到二十一世纪初的11,而东北松辽产区则由70年代的11上升到二十一世纪初的32。据此回答67题。 6.与东北松辽产区相比,长江中下游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 粮食商品率高 耕地面积广大 水热条件丰富 复种指数较高 A. B. C. D.,7.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所产粮食大量出口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A. B. C. D.,答案 6.B 7.C 解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季节长,积温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降水多,雨热同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由于

6、河湖纵横,耕地破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近若干年以来,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非农业用地所占比重上升,导致耕地面积减小;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如对蔬菜、花卉、水果等的需求量增大)使农业生产创造更高的产值,当地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缩小了粮食生产用地的比重;导致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率上升困难,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降低。,二、综合题 8.读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_(较快、缓慢),试简要说明理由。 _ _ (2)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特征,举例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

7、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_ _,(3)进入农业社会,该地区成为我国_的主要产区和主要的_、_生产基地。 (4)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_平原和_平原,棉花生产的地位也不如_南部和_平原。 (5)通过以上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_ _,答案 (1)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业发展缓慢。 (2)船作为交通工具广泛使用后,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黏重、贫瘠的土壤不再是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反而经过人们的

8、长期熟化,使其变成肥沃的水稻土。 (3)粮食 桑蚕 棉花 (4)东北 华北 新疆 华北 (5)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智能提升 一、深化与拓展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典例1】 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2008年,中国又评选出了十大“新天府”(如下图)。,(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

9、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都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主要是考虑_。,(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期“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解析】 第(1)题,由题干知“老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第(2)题,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

10、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重,从而落选“新天府”。第(3)题,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选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第(4)题,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加大了对三江平原的开发,使“北大荒”成为“北大仓”。随着开发的进行,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开始退耕还湿地,使生态环境好转,最终三江平原地区人地协调发展成为“新天府”。,【答案】 (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 (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重。 (3)人地协调发展 (4)解放后,随着我国人口

11、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十几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因而国家又做出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当选为“新天府”。,【方法与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上进行:横向和纵向。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对比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

12、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右所示:,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所示:,二、易混易错点提示 易错点: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典例2】 读下图,回答(1)(3)题。,(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2)甲图P平原沼泽广布,到上世纪末建成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目前正在逐步实施退耕还湿地计划,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 ( ) A.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 B.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C.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先减弱

13、,后增强 D.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不同,(3)今后乙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最可能是( ) A.生态退耕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B.粮棉播种比重和产量随人口增加而增加 C.蔬菜、花卉播种面积和产量随市场需求量上升而增加 D.随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会建设成为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答案】 (1)B (2)D (3)C 【错因分析】 第(2)题,易错选C项。第(3)题,易错选A项;错因:不能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确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甲图为东北地区,乙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题,热量影响农作物品种、熟制与产量。第(2)题,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增强或减弱。第(3

14、)题,随着长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非农业用地增加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伴随着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花卉的需求量增加而导致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会上升,而粮棉因经济效益较低而出现播种面积下降趋势;天然橡胶属于热带的经济林木,不会在长江三角洲大面积种植。 【纠错感悟】 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成功体验】 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充分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完成(1)(2)题。 (1)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发生在 ( ) 船舶被广泛用作交通工具之后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之后,农业文明时期 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后 A. B. C. D. (2)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产规模大 B.机械化程度高 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