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822371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科举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明清科举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明清科举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明清科举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明清科举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科举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科举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清科举制,考试制度及方式,文科四级考试 八股取士 武举考试,一、文科四级考试,院试 乡试 会试和殿试,院试,院试又称“童生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合格的考生,通称“生员”,俗称“秀才”、“相公”。而在取得生员资格以前的应试考生,一律称为“童生”。明清院试实际上要经过三级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在地举行,由朝廷委派的学政主持。 清代的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乡试,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每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

2、酉年举行;如遇上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还额外有加试,称为“恩科”。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 乡试共考试三场,八月初九日考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考中了举人,即使会试未能考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会试和殿试,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决出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 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叫做“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协助的有读卷、提调、监试等官。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时务策一道。出榜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3、花”。 读书人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顶点。,二、八股取士,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幻灯片 22,三、武举考试,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

4、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产生的影响,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积极影响,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

5、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它客观上使中华文化统一到儒家文化的前提下来,这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消极影响,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科举思想,败坏学风,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古看今,深入剖析,一、 经验总结

6、,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 人才选拔; 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 害严重。 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正确观念。,二、联系实际,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对比,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还要认识“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谢谢!,Your Topic Goes Here,几家欢笑几家愁,三、武举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