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幻灯片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928206 上传时间:2017-05-2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复习课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复习课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复习课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复习课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课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幻灯片(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新课标(RJ),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1燃烧是一种 的氧化反应,燃烧条件是 ,例如汽油敞口露置在空气没有燃烧是因为 。灭火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常用的灭火方法有 ,例如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的原理是 。2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 越大,燃烧越剧烈;氧气的 越大,燃烧越剧烈。3爆炸是指 。,发光、放热的剧烈,有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反应停止,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接触面积,浓度,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

2、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 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煤、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CO、NO2、SO2以及烟尘,石油,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甲烷,6化学反应中常伴随能量变化,如木炭燃烧会 热量,称为 ;而碳酸钙高温分解会 热量,称为 。使燃料充分燃烧是人们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重要方面, 等措施都能使燃烧的更加充分。,放出,放热反应,吸收,吸热反应,提供足够的空气(或氧气)和使燃料与空气(或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典例1:

3、考查燃烧与灭火,例1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71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前者是因为铜丝吸热使蜡烛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后者热铜丝不会吸热,所以可以正常燃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解析 本题借助魔术表演,考查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温度较低的铜丝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铜丝会吸收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导致燃着的蜡烛熄灭;若将铜丝线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此时铜圈不

4、会再吸收热量了。 点拨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二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着火点。灭火的三个原理是:一是清除可燃物;二是隔绝空气(氧气);三是使可燃物温度降至其着火点以下。当然回答此题要避免以下思维误区:有的同学误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铜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将铜圈罩在蜡烛火焰上,隔绝了空气,仔细观察图示可知,铜线圈之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有空隙的,因此推知并不是因缺少空气导致蜡烛熄灭。,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典例2:能源与环境,例2 “节约能源、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是解决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策略。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5、)A关闭高能耗排污企业B回收利用固体垃圾C研发燃煤除硫的新技术D禁止开采化石能源,D,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典例3:新能源开发,C,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典例4:消防安全知识,例4当你受到来自不良环境的威胁时,必须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如被困在火灾现场时,可采取的措施是()打119火警电话求救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立即打开所有门窗ABC D,C,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1旺达家私城设在七楼,小强为其设计了预防火灾和火灾时的自救方案,其中错误的是()A准备灭火器 B发生火灾时打开门窗通风C准备沙袋 D除电

6、梯外应留有安全通道答案 B2入夏以来,消防官兵扑灭了黑龙江、内蒙古三起特大森林火灾。开辟防火带(用于防火的通道)是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树林中间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A便于消防人员快速通行 B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C减少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 B,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3. 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甲烷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答案 A4下列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 B酒精 C石油 D天然气 答案 B,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下列能源属于“绿色”能源的是()A

7、天然气 B太阳能C石油 D煤答案 B62009年“世界环境日”提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A大量使用酒精、沼气,既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也有利于减轻酸雨污染B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C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D提倡乘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答案 A,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7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用火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

8、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答案 C8当危险发生时,以下应急措施正确的()A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B火灾发生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C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D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开答案 A,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9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A利用电热器取暖 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 D利用蜡烛照明答案 C10下列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有人不慎跌入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深洞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立即下洞救人B厨房中的煤

9、气大量泄漏时,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C眼睛里不小心溅进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滴入稀盐酸来中和D图书档案起火,用大量水浇灭答案 B,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12开发和利用清洁而又高效的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1)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理想的制氢方法是_。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_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目前,长岛、栖霞、莱州、招远开发区等地的风力发电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海阳的核电项目也已经启动。这些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处(写出两条)?_;_。,利用太阳能

10、分解水制氢气,化学,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雕像受到酸雨腐蚀,森林受到酸雨破坏(只要合理均可),8,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14沼气是当今农村已开发和使用的最洁净的气体燃料之一,使用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1)沼气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生物能_热能或光能;(2)沼气中除含有甲烷外,还含有二氧化碳及少量的氢气、氮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水蒸气。沼气略带臭味。请你分析臭味可能来自_等气体;(3)从安全方面考虑,使用沼气时一定要防止沼气中混入_。答案 (1)化学能(2)硫

11、化氢(3)空气(或氧气),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152010年11月5日9时15分许,吉林市船营区珲春街商业大厦发生火灾。造成19人死亡,其中,有两名重伤人员是在当日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的。一些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吉林商业大厦作为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楼,存在着用电线路老化的问题,给消防安全埋下了隐患,不能排除这次火灾原因是因电路起火所致。(1)试分析题给材料引发这次火灾可能的几种原因是 _ (填标号,下同)。A电线老化 B工人违规使用明火C金属碰撞产生火花,A,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2)火灾发生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B惊慌失

12、措到处乱跑C不顾危险打开窗户跳楼,脱离火灾区D打开商场所有门窗等人救援(3)下列标志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A,D,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第七单元过关测试第1题针对训练1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共同的目标。由此可见,最理想的能源是()A天然气 B氢气C酒精 D汽油,答案 B,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化学新课标(RJ),第七单元过关测试第18题针对训练42012年2月22日晚,某校四楼学生寝室中一名学生违规使用电热毯,因短路引发棉被着火燃烧。就此事件请你回答:(1)从物质燃烧条件上看,棉被是_物。(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大声呼救,导致火势迅速扩大。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3)同寝室的同学在睡梦中惊醒,此时他们自救逃生的措施正确的是_(填序号)。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B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