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2讲资本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795863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第2讲资本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发展经济学第2讲资本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发展经济学第2讲资本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发展经济学第2讲资本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发展经济学第2讲资本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第2讲资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第2讲资本(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讲 资本与经济发展,2,第一节 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资本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物质资本 金融资本 人力资本 一般没有特别说明,指物质资本。,一、资本的含义,所谓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质形式,它是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消费品或生产资料的耐用品,3,4,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期理论 在早期发展经济学中,物质资本积累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最重要的源泉。,实证考察 一个国家储蓄得越多,投资就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许多研究报告支持这种论点。 要获得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不仅要求有比较高的投资率,同时也取决于资本形成的环境。 但是没有一定水平的储蓄一投资水平,经济肯定不可能

2、取得高速增长。,结论:资本虽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却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1,2,3,5,第二节 资本形成过程与储蓄,一、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三个基本步骤: 1必须增加实际的储蓄数量,以便为投资者积蓄资金; 2通过金融与信用机制从各种不同来源聚集可投资的资金,并使投资者容易利用这些资金; 3投资行为本身,即通过投资使这些资本资源转化为实际的物质资本存量增长。,6,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资本形成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筹措所需的资本,它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前初始资本的来源,储蓄转化为资本,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过程。 从理论上讲,投资来源于储蓄。储蓄主要来自生产剩余。而对于低

3、收入国家来说,生产剩余主要来自农业。 在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所需的物质资本的方式上,存在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政府行政干预型,一种是市场导向型。,7,二、储蓄的来源(分类),储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1年)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是放弃现期消费的结果。,8,私人储蓄,基本观点:家庭储蓄直接依赖于个人实际收入水平。 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 S=s(Y) 式中:S为储蓄;Y为收入;s为储蓄率,或称边际储蓄倾向。,一、凯恩斯的绝对收人假说,也就是说人们的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具体用数学公式可以写成: S=a+sY 式中:Y 为当前可支配收入;a为常量,9,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式中

4、:S为储蓄;a为常数;Yp为永久收人;Yt为暂时收入;b1和b2为参数。,(一)主要观点,(二)公式表达,10,1.人们的消费和储蓄不是由人们的收入决定的,而是与所谓的永久收入相联系的。 2.永久收入是财富的产物,这些财富是由家庭所拥有和支配的各种动产(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和物质资产(土地、房屋等)以及人力资本(比如人们所受教育的程度)所组成。 3.人们能够相当准确地估计出在他的生命期间里这些财富变成实际金钱收入的难易程度,从而估计出所能够获得的永久收入水平的高低。 4.当现实收入大于永久收入时,他们会把那些超过永久收入的暂时收入部分储存起来;当现实收入小于永久收入时,他们会减少消费,弥补现

5、实收入与永久收入的缺口。 5.弗里德曼认为永久收入是一个长期稳定的量,因而人们的消费以至储蓄都是稳定的。,主要观点,11,三、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一)主要观点,消费(储蓄)习惯因阶级不同而具有很大差异,那些仅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人比靠财产收入(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资本家储蓄倾向低得多。,(二)公式表达,式中:Sw为主要收入来自劳动的储蓄倾向;Sc为财产收入的储蓄倾向;L为劳动收入;P为财产收入。,12,四、公司储蓄,公司储蓄是指公司以公司保留利润的形式沉淀下来的资金。 公司储蓄在经济中比重的高低明显依存于公司数量和公司规模。 企业储蓄来自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可以直接转化投资,投资分为总投资和

6、净投资等形式,一般说来净投资是资本形成的主要形式。在特殊情况下,折旧、重置投资也是资本形成的重要源泉之一。,13,14,15,资本的形成过程,16,两个恶性循环: 资本供给: “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规模低收入” 。 资本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诱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收入” 。 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各行业之间的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 这种理论为20世纪50年代的对外援助提供了理论支持.,资本缺乏: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7,1、 国民收入核算的一般公式 Y=C+I+(XM) 式中,Y国民生产总值

7、或总支出,C消费,I投资,X产品与劳务出口+来自国外收入,M产品与劳务+在国外支付的收入,政府与民间的消费与投资包括在C+I内。 从总收入方面看 Y=C+S 式中,S储蓄,第三节 储蓄与资本形成,18,政府与民间的消费与储蓄均包含在C+S之内。 又总产出=总收入 C+I+(X-M)=C+S I=S+(M-X) 表明,一国投资能力决定于国内储蓄水平加上国外的净资本流入量。,19,国内民间储蓄中的家庭储蓄既包括家庭中的私人储蓄,也包括个体企业储蓄,在发展中国家家庭储蓄占其国内储蓄的6070%。 影响家庭储蓄的主要因素: 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 家庭规模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通货膨胀,20,发展中国家经

8、济不发达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它们要从外部取得资金的代价是很高的,发行股票和向商业银行借贷困难较多,而且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非单一利率,且应是利率较高,但实际上利率很低。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储蓄也可以来自国外。在这个意义上讲,外债和引进外资可以增加一国的资金供给,即增加储蓄,事实上外债和外资就是来源于外国的官方和私人储蓄。,21,第四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22,大推进理论是由发展经济学的十大先驱人物之一,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 基本思想: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

9、实现工业化,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因此,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于各个工业部门,特别投资于基础设施,以实现工业化。,一、“大推进”理论,23,二、“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莱宾斯坦(HLeibensteinn)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2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

10、要突破“贫困恶性循环”,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就应首先使经济发展的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摆脱困境。 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第三,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25,三、罗斯托(WWRostow)的“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

11、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 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26,第五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实证,27,一、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资本形成的快慢是促进或限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物质资本的形成实际上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且充分的条件。 一些经济学家从实证角

12、度分析了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们沿用的是索洛(R.M.Solow)、斯旺(TWSwan)、库兹涅茨和丹尼森(EFDenison)等人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类似的分析,以评定各种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28,国别 (%) 资本增长作用 技术进步作用 中国(19852-1982年) 51 19 原苏联(1965-1975年) 13 63 美国(19461956年) 12 71 日本(1952-1996年) 20 65 韩国(1966-1976年) 54 22,29,二、正确认识资本的作用,实施高积累高投入发展战略的国家,也不能忽视技术进步,

13、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资本严重稀缺的条件下,加强资本积累与形成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地配置资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使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成为长期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30,第六节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1.1973年,麦金农(RIMckinnon) 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麦金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在存在通

14、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利率还可能是负值,导致人们追求实物形式的积累,最终使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减少。 麦金农认为,如果要使积累以货币形式进行,就必须保证货币不会贬值,并有收益。其收益可以用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来衡量。这个差越大意味着收益率越高,反之则相反。,31,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这个差值太低,甚至为负数,因此,人们不愿持有货币,储蓄和投资自然难以提高。 为什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较小甚至为负呢?只能解释为,要么是利率被压低,要么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这就是所谓“金融抑制”。只有消除这种抑制,发展中国家才能实现资金“内源化”,不再过分地、长期地依赖外部资本。 麦金农认为只

15、有通过金融自由化来使利率成为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和调节储蓄与投资的杠杆。,32,2.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肖(ESShaw) 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著作。 肖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浅化(即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小、品种少、期限种类少),金融资产与国民收入之比不合理,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投资替代消费的机会等等,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浅化是金融抑制的结果,它压低了国内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而使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到抑制。,33,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货币当局对控制名义货币量乏力,反高利贷心理,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抱有怀疑等等,而采取金融抑制战略。利率被人为地压

16、低,一方面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刺激对实物资产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借贷成本低廉,使得一些边际收益很低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刺激了不合理投资的增长,降低了储蓄的使用效率。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发生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减少了劳动力的就业,这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34,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在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35,3.评价与政策含义,1.评价: 麦金农和肖提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