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781250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周一至周五 | 9:0022:00 论文网 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历史论文| 文学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科技论文| 教育论文| 知识百科| 学问百科 摘 要:本文是一篇调查分析报告,通过入户调查、资料分析全面总结了农民培训工作面临的现状,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具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教育;调研报告为了总结近年来我县农民教育培训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依据,我们组织开展了本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查。具体调查情况如下:一、基本资料分析泾川县地处甘肃省东

2、部,全县总面积1409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耕地总面积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亩。全县农业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农村劳动力万人。根据调研内容,在全县调查了2个村、8个村民小M、340户。袁家城村人口1739人,耕地4167亩,果园面积2892亩,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王家沟村人口1525人,劳动力694人,其中外出务工312人,占45%,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后,呈现以下特点:1.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特点。被调查的340个农户,其中调查对象男性255人,女性85人,性别比31。年龄35岁以上的287人,占%。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184人,占%,

3、初中文化程度的119人,占35%。反映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年龄普遍偏大,16-35岁的青年劳动者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农村务农。农村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程度整体偏低。2.接受培训水平低,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多年来,参加过各类培训的有16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主要培训形式有:课堂讲授、现场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果园管理、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建筑瓦工等;就培训效果而言,多数认为有作用,但具体说不清楚,显得勉强或言不由衷。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农民在回答是否参加过培训时是在别人的提示和帮助下才回忆起来好像参加过,反映出被调查者对培训的影响模糊,记忆不深。3.农民对培训有一定需

4、求,但受制于对多种因素制约。在没有参加过培训的175人中,主观不愿意参加的只占%,说明绝大部分人希望参加培训而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没能参加。从培训需求看,73%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多数倾向于果树管理、蔬菜生产,这与其目前的主要产业密切相关。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很简单,主要是发展家庭主营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身的技能,提高社会地位。4.劳务经济发展较快,外出务工成青年人首选。两村共有劳动力938人,其中外出务工的375人,占总劳动力的40%,劳务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王家沟村有劳动力609人,外出务工245人,占总劳动力的%,劳务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5、部分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怕吃苦、怕劳累。外出打工挣钱快、效益高。城市生活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为青年人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二、农民教育培训取得的成效1.狠抓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泾川县坚持因地制宜,围绕主导产业,认真组织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一是产业提高班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要形式,坚持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技能并重,连续培训7天,通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并经过实践技能考核,合格者发给“绿色证书”,使受训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年均举办产业提高班16期,培训农民1500多人。二是普及性培训。根据农时季节的要求,不定期对农民开展的实用技

6、术培训形式,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为主,配以科技资料的发放,年培训农民3000人。三是科技入户培训。以科技人员包点、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工作原则,全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近年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壮大。我县多年实施阳光工程项目,精心谋划,狠抓落实,通过各培训基地的共同努力,共完成建筑瓦工、宾馆餐馆服务、电子操作工、家政服务、电动缝纫工等9个工种的培训6445人,转移输出5755人。通过扩大宣传,基层建班,扎实培训,使一大批农民工获得了技能培训的机会,并顺利转移就业。3.以培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破解农民培

7、训难题。积极探索农民培训新路子,形成了以建办村级农民科技培训基地为特色的农民培训新格局。按照“统一标准、配套齐全、注重实效、服务农民”的原则,先后建起了王家沟村、丰台村、坡头村、袁家城村、康家村等村级培训基地,初步构建起了我县农民科技培训网络体系。16个培训基地共开展各类培训72期,培训农民23600人次。培养了一批产业典型,辅射带动了周边村组的产业发展。三、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1.农民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科技意识不强。从调查情况分析看,全县万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接受教育的年限在8年以下,接受过较高层次和系统培训的劳动力仅占7%左右。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中年轻力壮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占%

8、,但多数外出从事劳务活动,留守农村的多数为老人、妇女和没文化技术的。2.组织机构不完善。县上虽挂牌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但实际工作中,各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自行组织开展培训,基本上各自为政。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培训缺乏统一安排,培训后没有统一归口上报。尤其是乡镇一级没有专门培训机构,也没有专人具体抓,村级就更不用说了。3.培训形式单一、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通过调查了解,大多数农民认为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够广泛,培训时间太短,培训班的次数较少。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培训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同时还有宣传不到位、力度不够的现象。四、建议及对策1.加强组织领导,

9、提高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只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搞上去,为农村培训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让农民共享科技成果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务工技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2.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增强合力。县上要对培训做出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各乡镇及涉农培训部门要加强联系、互相协作,共同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增强培训合力和培训效果。3.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除用好中央省上安排的专项农民教育培训资金外,各级政府还要挤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开展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同时各级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