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9A文】小三门讲义

Jerm****014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KB
约9页
文档ID:92765528
【9A文】小三门讲义_第1页
1/9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小三门讲义新课改1.两个指导思想2.两个法案3.四个背景4.五个观念5.六个转变6.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信息技术课的小考点新课改背景两个指导思想:党的十R大、三个面向两个法案: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该文件同时提出终身教育、素质教育20RR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课改,还启动了三级课程管理四个背景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强调终身学习,学习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培养......的人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经验中心、能力本位改革: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新课改的六大目标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变革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改倡导的“四大学会”,实现全人发展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过去: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改革后: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过去:繁难偏重、注重课本知识 改革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突出时代精神;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改革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考点:1.判断:接受学习是落后的学习方式;2.新课改倡导的“三个精神”、终身学习必备的“四大能力”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过去:选拔、甄别功能改革后:发挥其促进学生一般发展、教师水平提高、课程更新,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立足6.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过去:管理集中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过程、促进发展、强调激励”五个观念---第一节核心理念: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五个观念: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新的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育教学研究、学习者斯腾豪斯首次提出,勒温---行动研究一线教师研究实践中的教育问题最常用的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的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新课改中主体地位的核心体现学校与社区关系: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对待师生关系:尊重、欣赏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对待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教”的本质:引导启发对待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中、后均可以进行;“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波斯纳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练习题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______A.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B.以学生发展为本C.探究自主性学习D.转变旧的学习教学方式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C.积极互动,相互配合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3. 新课改的教师角色4.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建设者5.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________和________。

6.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A.学生是发展的人B.学生是独特的人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D.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关怀7.判断: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一定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8.判断: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不要求回归科学世界新的教学观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判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尊重、民主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判断: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教学观1、教学要关注人而不仅是学科知识2、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4、教学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新的学习观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自主、合作、创新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激发创造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探究学习:充斥着大量的探究和发现等认知过程;问题开端、注重过程、全程开放;过程P13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首要特征,能动性,“我要学”;独立性:“我能学”,相信学生能力独特性: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体验性:身体参与,直接经验(做题)问题性:问题引发求知欲,问题意识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要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平均每周3节,集中或分散开设,具有生成性,不排除预设性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部分信息技术教育课: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A.适用的针对性:仅针对教育的善恶和教师职业B.要求的双重性:教书、育人两个功能,教以事而育诸德也C.内容的全面性:D.功能的多样性:E.行为的典范性:对教师行为的规范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手段,“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F.影响的广泛性3.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促进、教育、示范、引导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A.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B.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C.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正义感(最基本、最高尚)、责任感(出发点、动力)、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强大精神动力、根本目的)D.磨砺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E.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的合金,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F.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A.加强学习---必要途径B.躬身实践---客观标准、基础C.树立榜样---重要方法D.学会反思---重要方法E.做到“慎独”---最高境界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业道德的最终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民主性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方法A.自我评价法:教师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B.学生评价法不可或缺;当事人评价、参与者评价C.社会评价法:当事人之外的人,主要指社会舆论,分为有组织舆论和无组织自发评论D.加减分评价:定量E.操行评语法:定性F.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法:最全面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和效果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范畴、规范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它具有统领、指导、裁决作用2.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的范畴A.教师义务B.教师良心:精神动力和内在道德信念,对于道德行为有指导、自我监督与评价作用C.教师公正: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D.教师荣誉: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练习题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有______A.适用的针对性B.要求的双重性C.内容的全面性D.行为的典范性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有______A.促进功能B.教育功能C.示范功能D.引导功能3.“师也者,教以事而喻诸德也”这句话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_____的特点。

A.针对性B.双重性C.全面性D.典范性4.20RR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为救学生高度截肢的女教师_______被称赞为“最美女教师”A.曹爱琴B.李吉林C.张丽莉D.沈雅萍5.___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____________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6.试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7.统领、指导教师职业道德的是________________8.养成良好_______________是教师职业道德最终目的9.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在强调教师的()A.合作精神B.友爱C.奉献精神D.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严谨治学---20RR年终身学习、教书育人1997年热爱学生---20RR年关爱学生1997年依法执教---20RR年爱国守法1997年廉洁从教、尊敬家长、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0RR年“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基本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锐意创新的品质它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教师必备的素质外延:教学方法研究、写论文、现代教育技术、进修培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RR)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最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根本目的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不竭动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育法规概述.定义:教育类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规:国务院>地方政府(省级、较大的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规章:最低层级2.分类:效力等级:根本法、普通法根本制度,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即《宪法》,教育领域的根本法是《教育法》、“教育母法”、“教育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法规的层级3.教育法规的纵向层级: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最高效力2)教育法:1995年由全国人大制定,又称“教育母法”、“教育宪法”3)教育部门法(教育单行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单行法律特例:1986年《义务教育法》(85年提出,全国人大通过的,20RR年人大常委会修订)重要:1993年《教师法》,教师地位确立4)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发布,教育法实际操作的主体,内容多;有实施细则、条例、规定、办法等形式5)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6)教育行政规章:最低级别的法规教育法律救济含义:教师申诉、学生申诉、行政复议、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赔偿其他;三分法:行政(受教育者申诉、教师申诉、复议)、诉讼途径(民事、行政),赔偿其他途径补救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根本目的教师申诉:特征:法律性(程序固定)、特定性(教师主体);非诉讼性(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