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跨文化传播中的电影与符号学——《功夫熊猫》成功的符号学解读【论文关键词】电影符号学解读功夫熊猫【论文摘要】本文运用符号学的原理,针对一部充满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从电影剧本、技术手法、影片风格、受众心理四个方面入手,对影片的成功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中符号学在电影创作的具体运用,阐明了电影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本土化符号的重要性由派拉蒙、梦工场动画出品的电影《功夫熊猫》 ,以其中国特色的幽默,3D动画制作精良、诸多一线好莱坞影星参与配音火爆全球 《功夫熊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文化,并在中国掀起一阵观看《功夫熊猫》的热潮截至 7 月 14 日,输人关键词“功夫熊猫” ,google 上显示约有 962,000 项符合功夫熊猫的查询结果,至少可以说明《功夫熊猫》的影响力和人气一部美国人制作的影片,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之深厚,对中国功夫之热爱,对熊猫宝贝之真情让人惊叹!在这部影片中,无处不融汇着符号学的思想精髓及其巧妙运用,再一次体现了符号学在影视艺术中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符号学与传播学1、符号学符号学可以作为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名称,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研究方法,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表示科研策略和科研方向。
符号学做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源于西方,有两大创始人其中之一是美国的皮尔士,在实效主义的基础上,皮尔士建立了他的符号学理论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实用主义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把这一符号学体系化这一派符号学逻辑和技术倾向比较强,直接影响了在二次大战中开始形成的控制论和信息论符号学的另一位创始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他同时也是结构主义的始祖,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1964 年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的问世,标志着符号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2、传播学传播学萌芽于 20 世纪的初期,成型于 20 世纪的中期,繁盛于20 世纪后期有三大来源:其一来源于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其二是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其三是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被誉为四大先驱,施拉姆被誉为集大成者传播学有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给传播学下了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罗兰·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中写道:“可以肯定的是,大众传播的发展在今日使人们空前地关注意指的广泛领域,而与此同时,语言学、信息学、形式逻辑以及结构人类学等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又为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符号学在这种情势下呼之欲出,就不再是几个学者的异想天开,而是现代社会的历史要求 ”显然,大众传播的空前发展为讨论符号学提供丰富的语境,而符号学不仅是传播学的方法论之一,而且应当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可见符号学理论传播学息息相关二、电影与符号学随着符号学的发展,法国符号学大师克里斯蒂安·麦茨正从结构主义符号学2叙事分析层次进入电影研究,于 1964 年发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问世克里斯蒂安·麦茨是电影符号学创始人麦茨认为,电影不是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否定了电影的自述性),而是内部有着约定性的符号系统电影语言虽然不等同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系统的本质相似,由此决定电影艺术创作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和常规,而这套程式便是电影的符号语言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产生的电影理论是:电影第二符号学理论第二符号学理论的创立者也是克里斯蒂安·麦茨,他把精神分析研究结合到语言学中去,为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电影第二符号学理论以精神分析为模式,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三、 《功夫熊猫》中符号学原理的运用电影《功夫熊猫》的马克·奥斯本和约翰·斯蒂文森找准了中国功夫和熊猫两个最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在奥运背景下进行创作,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此,笔者将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第二符号学原理等理论来分析《功夫熊猫》中符号学的运用1,《功夫熊猫》中的符号分析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影片进行符号学方面的分析:剧本、技术、风格、受众心理其中剧本和技术主要属于结构符号学分析,影片风格及受众心理主要属第二符号学分析首先,剧本由一条主线结构贯穿始终片头由阿宝的大侠梦为起点,巧妙串联并引出了“选龙之武士武林大会” ,各个角色陆续出场,并在适当的时候发生交集片中无数伏笔和巧合纵横交错,阿宝机缘巧合的被乌龟大师指定为“龙之武士” 这种对电影符码的划分,是对结构主义电影学原理的运用对叙事和外延进行分析,使电影语言系统化影片用幽默风趣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物的奇特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夸张中带着疯狂的喜剧动画,但并不失符号的逻辑性,人物与人物的出场搭配都是合情合理的例如,乌龟大师谈到太郎可能会逃出监狱从而引出洗熊师傅派人去查看,因而导致太郎逃出每个剧中人物的出场都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切人点,使影片中的人物关系环环相扣而由此产生特殊环境下的幽默感,比如阿宝偷吃饼干、抢包子吃,处处都是中国式的幽默剧本对青年人的励志作用 《功夫熊猫》就是讲述了一个梦想的故事一个因为怀揣梦想,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展现了一个“救世熊猫”是如何练成的。
其次,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影片的环境设置、人物造型设计、3D 动画画面、背景音乐、配音都很独到,很有中国特色影片的环境设置上,影片的场景十分的唯美,而其中主要场景都是按中国实景绘制的人物造型设计:虎妞,豹子和院熊师父都有其鲜明的性格和习惯,虎妞,豹子和院熊师父还适当加人了心理描写,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特别是熊猫小波,国宝面部表情极为丰富,每一个器官必要时都会说话,可爱至极!和平谷内的五大护法是中国功夫里虎拳、蛇拳、鹤掌、蛇形刁手、蝗螂拳等武功招式的动物原型,生动形象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优美动听,大多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影片开始、结尾和中间的音乐都十分的好听,大量采用了竹笛、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听来十分的优美,和精致的画面可以说是相映成趣影片的配音也值得称赞对于一部动画片来说,后期的配音是成功的关键,3这部动画片的配音阵容相当豪华,除了美国重量级的影星加人,成龙、刘玉玲也为片中的角色配音,增加了一丝中国味道此外,影片十分注重观众心理分析:《功夫熊猫》从观众的心理出发,是一部励志主题的电影,面条世家出身的熊猫,意外被推举为救世英雄,功夫学得一知半解,邪恶雪豹已步步紧逼,而传说中“神龙秘籍”不过只是一纸无字天书。
大敌当前,龟仙升天,师傅重伤,最后阿宝只能靠一己之力对决雪豹,虽夸张但却合理,而“邪不胜正”从来都是功夫电影的传统,结局自然皆大欢喜正义战胜邪恶,符合受众心理不仅体现在道具和情节上,影片的风格本身都与精神分析学紧密结合,从静态的外延考察转人动态的内涵考察,对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都做了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才得以引起观众的共鸣除了在影片的风格,作者在创作时也用受众心理学对观众的心理做了分析在这一点上,体现出作者对第二符号学的良好把握和运用《功夫熊猫》作为一部好看的影片,不只是擅长于单方面倾诉,而是通过布署让观众参与其中,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主观干预,认真地取悦观众,给观众互动与冲突,给观众在影院带来新的感觉同时,作者对效果也预先做了仔细的分配,每隔几分钟观众就会笑一次,基本上都达到了导演预期的效果,这说明主体观看过程与主体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互动性的,通过分析观众心理来创作,通过创作来干预观众的观看过程,预知了市场效果,通过观众的口口相传,赢来了赞誉与高票房2、符号学运用现实可行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作者对符号学有着良好的把握和应用,无论是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结构分析,还是第二符号学的精神分析,都代表着导演对电影的一种新的尝试,在符号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
从观众的口碑、票房的火爆和影评人士的一致好评中,我们可以看出《功夫熊猫》的成功这说明运用符号学原理进行影片创作会让作品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上都更具有结构性在同等条件下,这种结构性会让故事讲述的更精彩,更具有逻辑性美感而运用第二符号学的精神分析法使影片牢牢地把握住观众的心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四、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中符号学运用对电影发展的启示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内地上映仅 10 天,就取得 9688 万元的票房佳绩,成为近年来最卖座的进口动画片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作者对符号学有着良好的把握和应用,无论是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结构分析,还是第二符号学的精神分析都是在符号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给中国电影重要启示,这也正说明了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中符号学的重要作用尽管《功夫熊猫》仍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他的风格和结构也有许多临摹的痕迹,但其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的运用,消除了影片与中国观众之间的隔阂,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功夫”和“熊猫”这两个符号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由派拉蒙、梦工场动画出品落后就要挨打” ,在动画电影行业也是如此如果中国电影人不积极进取,那么下一步不知会有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元素符号忽然被外国人利用拍出震惊中外的电影。
我们应该加深对符号学研究的反思,借鉴他人先进经验,创作出自己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也就保护了中国文化元素符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