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2751408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9A文】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9A文】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9A文】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9A文】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天平山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木渎景区主景点之一,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海拔221米,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天平山游览。天平山风景区距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约5公里;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自唐代以来,就已成为旅游胜地,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景”之美誉。景区内“青泉、奇石、红枫”天平三绝,吸引着无数历史名人、文人墨客。不仅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康熙、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在天平山留下了许多的遗迹和传说;而且近几年来,天平山亦得到了李瑞环、宋平、乔石、宋健等一些中央领导的垂青。在这众多的历史名人中,范仲淹更是

2、与天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是桑梓之地。现在的这座天平山正门是1998年8月新落成的,门楣上的“天平胜迹”四个大字是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的手书。各位请看,这座牌坊就是苏州人民于范仲淹千年诞辰之际(公元1989年)而重新修复的;原来的牌坊位于苏州灵芝坊范庄前,是人们为纪念范仲淹创办义庄而兴建的,可惜以毁于浩劫。这间三间四柱阁楼式石牌坊高7.73米,宽7.2米,构筑牌坊的石料取自天平山附近的金山。金山花岗岩石是国内优质的建筑装饰材料。这精雕细刻在坚硬的金山花岗岩石牌坊横梁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3、的两句名言。岳阳楼记名扬天下,千年传颂,其“先忧后乐”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这儿是忠烈庙,“忠烈”二字是宋徽宗赵秸所赐。范仲淹“忠于朝廷,烈显于西土”,对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曾率其长子范纯卫戍边疆,抵御西夏入侵。里面这尊安详端坐的塑像就是范仲淹,那位就是他的长子范纯佑。你看他身穿绛紫色朝服,头戴禅貂笼巾进贤冠,胸佩方心曲领,这下是他身居一品时的装束。范仲淹二十六岁开始为仕,官至参知政事,即一品副宰相。公元1043年任参知政事时,范促淹曾主持了一次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的庆历改革。因为改革直接触动了一大批权贵的势力,所以他主张的改革没有成功,虽然“庆历新政

4、”没有成功,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后人称他为“改革的先驱”“一世之师”。这块碑上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全文。公元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要求写下了岳阳楼记。他完成这篇传世佳作的时候,自己却从未去过岳阳楼。当时他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的一份洞庭晚秋图和一张重新修复的岳阳楼图,靠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一气呵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这篇文章的结尾。这儿是三太师祠。三太师,是指范仲淹的三位祖先。他们分别是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这三们都曾在江南一带为官,去世后均葬在天平山,因而天平山也叼范坟山。但是范仲淹本人的坟墓并非在天平山,而是在河南洛阳伊川万安

5、山麓。墙上悬挂的是范氏家族谱。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裔,他的高祖范隋为避战乱从陕西迁居苏州,去世后葬在天平山。现在天平山还保存着他的坟墓。史书上记载,楚王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越国大夫范蠡也都与范仲淹同归一宗。范仲淹的后代现在遍及海内外。1989年范仲淹千岁之时,其台湾后裔范增平先生曾率团返乡祭祖。这儿是新建的碑廊,建成于1997年,廊中碑文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皇帝的诏书,二是范仲淹的家忆,三是关于兴学的文章,四是义庄规矩。这块就是义庄规矩碑。义庄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福利机构。范仲淹在晚年,曾用自己一生节约下来的俸禄创办了范氏义庄,来救济穷人。这块碑上所列条文,是当所义庄失贫济

6、穷的具体标准。现在,我们已漫步到了天平山三绝之一的红枫林之中。“天平红枫甲天下”,天平山是与北京香山、南京西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齐名的四大赏枫胜地。天平山的红枫,学名枫香,叶呈三角状,植株较其它几处高大。这片枫林的幼苗,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的(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他把380余株枫香幼苗植于山前,现已历经近四百余年的风雨。你看那一株株枫香粗壮挺拔,主干高达10层楼房,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这一棵棵饱经沧桑的枫香树,无不呈斑驳老状态。有的根部盘突,树干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树瘤”;有的枝干四展,构成幅幅图画。这些看似老态龙钟的古枫香树,却都是生机勃勃的。初春,生发出许

7、多新枝,夏时,枝叶繁茂如盖。近些年来,天平山风景管理处又栽种了20RR多棵“接班枫”,与古枫林形成一片,时至深秋,交相辉映,景致更为壮观。这些枫香树,由于树龄不同,地势不同,长势有强有弱,又受山体阻挡,所接受的寒气不一样,其叶的色彩变化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甚至出现绿丛中一株红。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树的大小枝叶上呈现出嫩黄、橙红、赭红、血牙红、深红等自然景观,似如鲜花争艳,为树冠之花,人称“五彩枫”。枫红时节,天平山麓红霞缠绕、丹枫烂漫。慕名前来天平观枫赏景的游人如结如云。因而有诗形容“丹枫烂漫景装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秋到江南何处去,天平观枫最佳游。秋季来天平山观

8、赏红枫更令人陶醉。天平山管理处自9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天平山红枫艺术节,半天平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更为了这项民间郊游活动增添了无限情趣。欢迎游客朋友秋季来天平山观枫赏景。枫林掩映之中的这座亭子叫御碑亭,为乾隆游山时所建。亭为八角,重檐屋顶,戗角大小各四,结构精美。亭子正中立着一块高大的砚石御碑,石碑分碑帽,碑身,碑基三部分。碑身四周分刻着乾隆四次临幸时所作的四首五言诗。诗的内容主要是范仲淹的一些赞扬褒奖之词。其中一首写道:“文正本苏人,坟山祠宇新。千练传树业,一节美敦伦。魏国真知己,夷维传后尘。天平森林翠笏,正色立朝身。”这座汉白玉石牌坊,是乾隆御赐的。乾隆帝六下江南,四次来到天平

9、山。乾隆幸未年春(公元1751年)他临幸天平时,因感佩范仲淹捐宅创义庄、以养族人的佳行,就钦赐了这座高义园坊给范仲淹,以示范仲淹品行高尚,供人们入景区即可瞻仰。乾隆帝喜好游山完水、武文弄墨。在他的诗中还有“北上天平路,名园久识吾”之句,意思是他的频频光临,以致“高义园”也熟识了他。因而在天平山景区,存留着不少与乾隆皇帝有关的遗迹。那条山路就是乾隆来天平时的御道,御道通往统悻门,经童悻门越过支硎山可到枫桥寒山寺。传说乾隆的游览路线,不外是先天平后灵岩。他五马并驾齐驱,经寒山寺,越支硎山,过通悻门下岭,由汉白玉石坊中门进山,然后过接驾亭上山玩毕天平山,复出中门,转道而上灵岩山背东南支脉,沿后山翻上

10、灵岩山游玩。前面这座亭子则是地方官员迎接圣驾的接驾亭。(亭后为广袤十余亩的“十景塘”,“宛转桥”曲折塘上,走在“宛转桥”上俯视水中倒影,亦成景观。)在里,我们可一览天平山的全貌。天平山海拔221米,因山顶平正,故名天平,又因北宋时曾一度将天平山赐给范氏家族,所以天平山又名赐山,天平三绝之一的奇石,就遍布在山上,天平的奇石一块块矗立似大臣朝见皇帝的笏板,所以有笏朝天之说,传说中,天平山的岩石都是向下的,天平山是一块五虎扑羊,乱箭穿胸的绝地。谁知一生为官清政的范仲淹却为其祖先选了这块绝地作为墓地。就在范坟建成时,倾刻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雨过天晴后,满山顽石都有翻身倒置,朝天矗立,形成了万笏朝天的

11、景观,据风水先生所说,范坟因点中了天平山的生穴,才使这块绝地变成了风水宝地。然面,万笏朝天的石柱奇构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地讲,天平山是一座断层山,断层倾斜角近乎垂直。山体运动时,在造山力影响下,断层之间或上下错位,或左右移动,或斜向扭曲。亿万年后,一些断层仍森然壁立在天平山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拿撑拄,不可名壮”。后来人们把这些奇峰、异谷称为:“龙门一线天、飞来峰、卓笔峰、照明湖”以及“龙头石、蛤蟆石、鹦鹉石、灵龟石、鲸鱼石、钓鱼石、丹石”等等。在青山碧水的天平山“十景塘”以北、“天平山庄”东侧的苍松翠伯之中,远视隐约可见的古墓群,就是北宋良相范仲淹的祖茔之地。现为省级文物保

12、护单位。天平山庄西端侧是一片红枫老树。山脚下的这片建筑就是天平山庄,为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天平山庄背依天平山,面临十景塘,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全部建筑自东向西主要有咒钵庵、来燕榭、范参义公祠、高义园、白云古刹五区组成。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各自相对独立。各部分均用廊庑相连,迂回曲折,高低错落,忽明忽暗,使2游人如入迷津之感。所以,天平山景区亦很具苏州园林之特色。这儿山、水、房、树,相映成趣;赤、橙、黄、绿交错生辉,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而开阔。因而古人形容为“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咒钵庵位于山庄内东侧,相传为范仲淹母亲的住所,也是范仲淹少时发奋读书的场所。庵南临荷花池,东近“桃花

13、涧”。登石级进砖刻“咒钵庵”门额,至“水石间”,有一层三楹,东窗外几“桃花涧”。古时涧边套树成林,暮春时节,桃化盛开,桃花片片随水漂流,涧聚泉成池,池周林木葱郁,林深,泉清、禅噪、鸟鸣、富有“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来燕谢平面呈正方形,以亭为中心,亭内悬有“听+莺阁”匾额,因天平山多黄莺,莺声阵阵,故取韦应物“东方欲曙花溟溟,啼莺相唤亦可听”之意为名。亭高临方池上,池中多鱼,故称作“鱼乐园”。范参义公祠原为范氏家族祭奠祖先的场所。现为范仲淹纪念馆,是1995年9月被苏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江苏省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分图片和塑像展两部份,由四个展亭组成。咒钵

14、庵、来燕谢既为塑像展厅。内部有“岁寒堂”“听莺客”“来燕谢”“翻经台”等建筑群紧连。又分为纪念馆一、二、三、四馆。在馆内成列着范仲淹各个时期的生平事迹。范公文正的崇高精神,不仅在苏州、在省内外千古流传,而且传遍中华、乃至世界。越过纪念馆向西为高义园区,是天平山庄的主要建筑。共有四进,依山而筑,渐进渐高高义园之名为乾隆皇帝南巡时所题。高义园前园,两侧有相对题字“仁寿”、“智乐”的圆弧形大门,是一排五开间的轿厅,雕刻图案,式样古朴;过二门楼,便是全区的建筑中心乐天楼。这是一座宋代建筑。相传原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的读书、游览和休息之所,故以白居易之字为楼名(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15、。又因乾隆南巡时登楼眺望,翻阅藏书,故又称“御书楼”。该楼有二层,楼下是四面厅,四周都是回廊,可从不同角度观景;门前有嘉禾范玉琨书联:“万笏皆从平地起,一峰常插白云中”;厅后东西两侧设有梯登楼,楼厅建筑更为精美,也是四面敞通的厅阁,在此可眺望山景。楼下边廊外有小院,院中利用山崖、卵石聚泉成池,环以葱郁的花木、竹丛,颇有天然情趣。第三进为逍遥亭,取诗经“所谓伊人,于焉逍遥”之意,亭为歇山方亭,构筑别致,架临台上。亭北设有梯可登,南与御书楼隔园相望,互为对景。也是苏州艺人为乾隆皇帝唱评弹的场所;最后一进是高义园大殿,为歇山顶厅堂建筑,厅有三间,龙头屋脊,简朴庄肃。中悬有乾隆皇帝手书“高义园”盘龙金

16、匾,高义两字取杜甫“辞弟输高义,观图忆古人”句意而名,壁间嵌有御碑两块。殿前东西两侧有厢房,中为庭院,植桂花、木兰;殿东院有古罗汉松一棵,松龄颇古,相传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手植。在高义园西侧,位于天平山庄最西部的一片建筑为白云古刹。本为唐朝时的建筑,范仲淹因其祖茔在此,曾奏请其为功德香火院。接着,请随我到半山腰去看一看天平三绝之一的清泉。从“登天平路”砖细门额入内,拾级而上。那里自然景观与文人景区尤为丰富。整个天平山又分下白云、中白云、上白云。在登山路旁有块巨石,互助依偎,名“鸳鸯石”。上行到一亭,据传为乾隆南巡时登山更衣处,故名“更衣亭”亭旁有石形似蹲踞大鸟,头伸向蹬道,喙啄弯曲,两翅伸展、称“鹦鹉石”。鹦鹉下有形似古庙中的大钟,名为“石钟”;在鹦鹉石的上面是“云中塔”,继续向上是“双桃”,再向上即为“白云亭”,此处为“下白云”。往西是“青峰亭”“一线天”。往东则是“云泉精舍”。天平三绝之一的“清泉”则位于其中;清泉称作白云泉。相说,唐代宝历元年(-),白居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