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2714905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9A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9A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9A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9A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生态思想的系统阐述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唯物论视角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物?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义务和责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探讨了世界本原问题,科学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唯物论视角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2、”,“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表明自然界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其次,马克思强调“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哺育了人类,人类对于自然界具有依赖性,离开了这种“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将无法生存。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然界比作人类“无机的身体”,而且强调只有保证了人的身体

3、与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的健康,才能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也表明马克思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其唯物论富含生态意蕴的直接体现。(2)人类生产劳动的非生产性及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表征人的“类特征”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也会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异己的”单纯否定性效应,这些由人创造的“为我之物

4、”也可能“异化”于人,而成为异己的存在物或异己的力量,劳动的“非生产性”凸显出来,劳动因此也成为一种“异化”劳动。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可见,劳动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人和自然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即“在人类与自然这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中,人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自觉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问的物质循环,尽最大可能克服和降解

5、物质生产劳动的非生产性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克服“异化”劳动,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辩证法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阐述是其辩证法蕴含生态思想的真实写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的“双重属性”和“双重地位”的阐述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强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他一贯反对把人看作纯粹的“自然人”,反对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唯一属性。马克思指出,作为主体的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

6、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即使作为社会的人,其本质也要实现与自然的统一。就自然属性而言,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就社会属性而言,人类必然要从事以自然界为对象的生产劳动,人类无限膨胀的需要与不具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产生矛盾,人作为自然力又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冲突,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性。可见,人类的“双重属性”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马克思将自然

7、一人一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2)马克思辩证的人化自然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表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既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又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随着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强。在古代,“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

8、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而到了近现代,尽管人类获得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工业化生产方式,但自然界对人的制约作用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不断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方式展现出来。同时,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说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人们所取得的环境成果不同,因而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既强调“先在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性和制约性,又强调生产劳动这一“人化自然”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

9、不同的环境成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及其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系,实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历史观视角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自然史和人类史高度统一与和谐的思想,正是马克思历史观富含生态意蕴的直接表现。(1)马克思历史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10、,马克思将自然生态环境称为人类“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生产者生存的自然条件”等,表明马克思并没有舍弃自然界对人类的前提性,认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具有同一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历史地再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也进一步表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充分考虑到自然前提、自然限制与自然限

11、度的历史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2)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物质变换失调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非正义性,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趋势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汇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资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

12、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马克思看来,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利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却不能合理地归还于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制造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表明在资本追求高额利润的生产目的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限扩张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致使资本主义生产表现为“异化”生产,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异化”生产的出现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把人类与其生态基础割裂开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3)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阐述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物

13、质变换失调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的不相容性以及生态危机的不可避免性,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由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代替。在马克思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需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制,这一点,最终寄托于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表明,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有计划性使大规模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可能,人类生态意识

14、和生态观念的提升促使人类对自然界实施理性的管理和控制,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之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弗罗洛夫指出:“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当前,在全球理论界致力于探究生态危机产生根源、找寻生态危机得以解决的理论支撑之际,渗透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唯物的、辩证的和历史的生态思想无疑为生态危机的真正解决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崭新的理论选择。1、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平等、和谐、共存的新型自

15、然观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变革自然的能力。英国唯物主义者弗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在凭借科学技术不断征服自然界的同时,又可以把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财富。这时,“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已完全支配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主张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只有对人的工具性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在伦理观上,只有人才是道德的主体,其他生物不被纳入伦理道德的范围,人不必为其他生物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当今人类之所以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固然有种种客观原因,但从主观上讲,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

16、位,在其主导下,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人类无视自然规律,向大自然实施“单向的”索取。一方面,这种索取超出了自然界的“供给能力”和“再生能力”,另一方面,这种索取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远远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不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更是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错误就在于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主宰自然,导致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贪婪索取和无情掠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在生态问题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之际,元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处理和协调。价值观虽然不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但它在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