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92714710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4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 试题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一、单选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4848 分)分) 1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 A主张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D重视赏罚并重 2成书于 5 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 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

2、一时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3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 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 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 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 B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 C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D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 4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 , “取息二三分” ,以实现“取民之财, 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 分” ,以致“害民如此” 。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 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 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 5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反对天主教会的掠夺 C.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发展 D.有利于民主自

4、由思想的传播 6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 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 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 戌维新之真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 B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 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 D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如表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史实结论 A 梭化的诗作:“许多人卖身为奴.失去自由,我已让他们回 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彻底剥夺了

5、雅典贵族 的政治权利 B 明治维新前,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德川幕府控制国家政 权,实行“锁国”政策. 日本逐步沦为半殖民 地国家 C 1555 年,奥格厮堡和约承认信仰路德教的诸侯和信 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的权利 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 合法地位 D 19 世纪 90 年代,俄国工业出现了空前的高涨,工业产值从 15 亿增加到 30 亿卢布. 标志着俄国工业化进 程的开始 AA BB CC DD 8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大久保利通认为:“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 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 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该主张主要强

6、调的是 A政府引导民间投资B对外扩张获取原料 C注重发展近代工业D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 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 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主要意图 是 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 10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 案” , “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

7、败而消失其影响,相 反,更加深入人心” ,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B 资政新篇C百日维新D辛亥革命 1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 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D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12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字的产生时期,即汉字甲骨文时期(约公元前 14 世 纪至公元前 11 世纪) 。这是因为甲骨文 A发挥了信息记录的功能 B具备了书法的基本要素 C给后世书体创造以借鉴 D出

8、现时间早于其他书体 13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 长,花纹繁缛富丽,主要是酒器、乐器、礼器、兵器,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 B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 C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D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 14嫡长子继承更深的含义是:从门当户对这一婚姻条件来看,正妻也基本意味着庞大的家 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嫡长子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父母双方的关系网,因而是诸子中社会资源 最丰富的。由此可知,嫡长子继承制 A消除了贵族阶层的政治斗争 B保证了王权的平稳过渡 C有利于维护家族的利益 D稳定了奴隶社会统治秩序 15下表内容是春秋时期关于

9、君主的几段记述。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春秋时期 记 述出 处 (春秋初年)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左传.庄公十四年 (春秋初期)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左传.鲁隐公五年 (春秋中期)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 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 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 左传.襄公十四年 A君民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B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 C以民为本的意识日益浓厚 D忠君爱国的观念不断发展 16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 386 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 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 。这表明 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10、 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 17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 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18 (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 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也。 ”由材料可以看出 A家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B家规与国典具有同等地位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规、国典的核心 D家规对维

11、系宗族关系至关重要 19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起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劳力所瓜分,公元 前 403 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20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的“厩苑律”有这样的规定:负责饲养耕牛的厩苑,在四月、 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者,赏赐田啬夫酒一壶, 干肉十条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寸要对主事者处笞刑十下。材料不能 说明当时 A较为重视农耕畜力的保护 B耕牛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C已有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

12、 D铁犁牛耕是各地主要的耕作方式 21.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 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 20%的庞大人 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2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 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 、 “为民谋利” ,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13、D都主张“礼” 、 “法”并用 23 管子(管子即管仲) 曰: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予之,非吾所 欲也,不予而与战,必不胜也。彼以教士,我以驱众;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 将。故曰:“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 ”对此合理的分析是 A代表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B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C 管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源头 D 管子是假托管仲而作的伪书 2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对“陪臣执国命” ,曾哀叹“天 下无行,多为家臣” ,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 家 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实践与思

14、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25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 ,周文王是“西夷之人” ,而他们都在“中国” (指华夏地区) 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 A以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 B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 C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 D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 26秦代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 。促成这 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7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列侯所食县 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这说明 A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制 B汉承秦制,全面推行郡县

15、制 C汉时曾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度 D至汉武帝时方设列侯爵位 28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 A发展水平高 B地区发展不平衡 C农牧平分秋色 D经济重心渐南移 29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诸子 之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材料主要 说明 A皇帝的态度决定了学术的命运 B思想文化的地位取决于政治需要 C诸子的地位影响了思想的传播 D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化 30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 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