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2714529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9A文】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9A文】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9A文】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9A文】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早期尸体现象有:超生现象、尸冷、尸僵、尸斑、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体痉挛、自溶和自家消化等,通过全方位介绍各种早期尸体现象的种类,了解各种早期尸体现象发生的机制,以及各种早期尸体现象的程度、位置、形状、状态、颜色等等,从而推敲出尸体死亡的时间、尸体死后停放的姿势、有无移尸、判断是他杀还是自杀、甚至可提示死亡原因等。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早期尸体现象为查明案件事实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关键词:早期尸体现象、侦查作用、提供线索、死亡时间。一、 前言在人类死亡后,各器官和机能以及细胞的生命活动都趋向停止,尸体

2、受包括温度、湿度、外力、化学作用、生物因素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改变和物理学、化学以及形态学上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死后变化。由于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尸体的特有现象,我们将之命名为尸体现象。根据尸体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法医学上通常将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两种,通常的分类,我们将在自然环境下(即室温20摄氏度、湿度40%、没有其他物理作用),尸体死亡后24小时内发生的尸体变化称作早期尸体现象,24小时之后发生的尸体变化称作晚期尸体现象。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绝对,因为尸体的变化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改变,所以这种划分仅仅是限于在一种理想状态下进行的。尸体现象在

3、刑事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在确定人死亡与否,死亡时间以及死亡原因和是否尸体发现场所即为第一现场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尸体现象既能反映出尸体死亡过程中或者死亡前的某种状态,也能够破坏生前状态或者某种损伤和病变。甚至死后的尸体现象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损伤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直接死因。因此正确的熟悉和认知尸体现象对于刑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主要介绍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二、早期尸体现象(一)超生反应个体死亡后,某些器官、组织、细胞还保持短暂生命力,并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现象,称为超生反应。超生反应的存在表明人死亡后经过的时间不长,是生物学死亡期的早期。到生物学死亡期的晚期

4、,全身所有的组织细胞相继死亡,超生反应消失,并开始出现尸冷、尸斑、尸僵等早期尸体现象。(二)肌肉松弛人死后肌张力消失,肢体呈软瘫状,称为肌肉松弛。肌肉松弛是最早出现的尸体现象,它几乎与死亡同时甚至在濒死期已经发生,待尸僵发生即自行消失。1,、肌肉松弛的表现:无表情面容,瞳孔散大,眼微睁,下颌下垂,口微开,肢体变软,关节易弯曲,肌肉松软,皮肤失去弹性,在受压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体表面形状相应的印痕。膀胱、肛门括约肌松弛时可出现大小便溢出。2、肌肉松弛的法医学意义:发生肌肉松弛的尸体以为皮肤和肌肉失去肌张力,在受压部位可形成与接触表面形态特征相吻合的压痕。这种压痕在物体出去后仍能保持存在。如

5、绳索压迫颈部时所反映出的花纹。在尸体的突出部位与较硬物体发生接触时会被压成扁平状。据此对帮助推测死后有无移尸和判断尸体死后停放的姿势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三)皮革样化尸体局部表面,尤其是湿润的伤面和粘膜面水分蒸发较快,导致局部干燥变,呈现淡黄色或者黄褐色,如羊皮纸样的变化称为皮革样化,也称局部干燥。1、常见部位:(1)口唇、阴囊、大小阴唇等皮肤较薄的部位。(2)皮肤褶皱处,如婴幼儿颈项部的皮肤褶皱处。(3)表皮剥脱区、索沟、烫伤面等损伤处。2、影响因素:皮革样化的颜色主要依赖于发生的部位和程度。3、法医学因素:(1)皮革样化可使擦伤更明显。有的生前损伤在损伤当时或损伤后短时间内形态变化不易被观察

6、到,若在数小时后发生局部干燥、变硬、颜色加深,则易于检见。(2)皮革样化可保留某些损伤的形态。如机械性窒息死者颈部的绳索花纹,指甲的半月形或类似于半月形的抓痕。(3)有时根据皮革样化的数目、分布及形态特征,有助于推测案件的性质和作案人的意图。如强奸案被害人大腿内侧因擦伤而造成的皮革样化等。(4)可帮助生前擦伤和死后擦伤。生前擦伤由于容易伤及小血管,皮革样化颜色较深,后者颜色较浅。(四)尸冷人类死亡后,由于新陈代谢的停止,体内停止继续产生热量的生理活动,尸体内部的热量(就是俗称的体温)随肌肉、皮肤向外传导和对流,直至辐射、蒸发,于是尸体逐渐变冷,直至和周围环境温度相一致,这种尸体现象我们称之为尸

7、冷。尸体温度的下降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春秋季节的室温下,普通成人死后10小时内尸体温度平均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左右;10小时以上则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尸体温度降至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同一般约为24小时。1、影响因素1:(1)周围环境:环境温度越低,通风越良好,尸冷越快,出现的也越早,反之亦然。一般成人在室温为30度上下时,尸体温度每小时下降0.5度,如果环境温度高达40摄氏度,那么尸体不但不会发生尸冷,还会升高。水中或者土中的尸体在隔绝氧气的情况下比空气中的尸体冷却的要快一些。(2)尸体衣着和被盖情况:死者衣着越多,尸冷越慢,裸体则快。(3)个体差异:成人、肥胖者、破伤风或者士的宁类药物中毒等死前

8、发生强烈痉挛的死者、急性传染病、败血症等急性热型病死亡者由于死前组织内大量产热,所以死后尸体温度下降相对较慢。相反,体弱多病,营养不良的人和老人、少儿则尸体温度下降的快一些。(4)死因:死之前有高热或颅脑损伤或者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死者尸体温度下降较慢,且可能会发生尸体温度短暂上升的情况。这是我们在判断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地方。对于同一尸体、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尸体各部分的冷却速度也不一致,大致次序是:耳鼻手指脚趾四肢躯干胃部腋下直肠。2、法医学意义:(1)尸体死亡的确证之一。(2)尸温是帮助推断早期死后经过时间的重要指标之一。(五)尸斑尸体血管内血液因循环停止,由于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下沉至尸体的低

9、下部位,坠积在未受到压迫部位的血管当中,并透过皮肤显示出边缘不清的有色斑痕,称为尸斑。尸斑的出现最初为云雾状,条块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合成片状(3-6小时)。1、尸斑的发展:(1)坠积期:尸斑一般在死后1-2个小时开始出现,但也有在死后半个小时即出现,或者迟至死后68小时才出现的。自尸斑开始形成至死后12个小时的时期均属坠积期。如果用手指按压尸斑会退色。在死后6小时左右,如果改变尸体的位置,则原尸斑将会消失,在新的低下部位会重新出现尸斑。在死后6小时以后再改变尸斑的体位时,尸斑不再消失,而是在新的部位重新出现尸斑。在这个时期如果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容易用纱布擦去,并且血

10、流不会停止。(2)扩散期:尸斑发展到扩散期一般需要12个小时左右,快得在10小时以内也可以完成。本期的尸斑用手指按压仅仅稍微退色。如果改变尸体位置,原尸斑不消退,新尸斑也可形成,但颜色较浅。如果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缓慢滴出,从组织间隙中渗出浅黄色或红色的被血红蛋白染色的组织液,组织被染色,不能被擦掉。(3)浸润期:浸润期开始与死后第二天,持续时间比较长,以后转为尸体腐败。本期尸斑完全固定,无论直接按压或改变体位,原尸斑不再褪色或消失,也不能形成新尸斑。切开尸斑处皮肤则见皮下组织成紫色,没有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2、影响尸斑发展的因素:机械性窒息、急性中毒或猝死等,因为死后血液难以凝

11、固,容易坠积,尸斑出现早而且程度强,成暗紫红色。如果死于重症贫血,尸斑则出现迟甚至不出现。尸斑的出现也与是否有外力压迫有关,如尸体呈仰卧,则和硬面接触的部位不见尸斑且皮肤苍白,在腰带结扎或衣服折叠的部位也不会产生尸斑。水中尸体的尸斑不明显。3、尸斑的法医学意义:(1)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征象之一。(2)根据尸斑的发展情况可大致推测死亡的时间。(3)尸斑浓、淡提示尸体的血流量和性状等信息。(4)尸斑的颜色有时可提示某些死亡时间。(5)根据尸斑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可推测死亡时的体位及死后尸体位置有无变动。(六)尸僵死后肌肉先松弛(见尸体肌肉松弛),但经过短时间后变为僵硬,使尸体各关节固定,形成一定的姿

12、势,这种现象称为尸僵。尸体僵硬是重要的早期尸体现象之一,只要有一部分肌肉出现尸僵即能确定死亡。1、尸体僵硬出现的时间和顺序2:尸体僵硬一般于死后2小时左右开始出现,经由4到6小时扩延到全身,死后12到15小时尸僵发展到高峰,此后持续24到48小时开始缓解(冬季可能持续72小时或者更久),尸体完全缓解大约需要3到7天。其发展顺序一般分为上行型和下行型,一般以下行次序多见。现有下颌咬肌,颈肌开始,其次为颜面肌,以后为躯干,上肢以至下肢。上行型次序正好相反,故而也称为逆行性尸僵。尸僵缓解和消失的顺序与发生顺序相同。在死后4到6小时内,用强力使已经发生的尸僵破坏,不久以后还可以再发生较弱的肌肉僵硬,称

13、为再僵直。但在死后6到8小时以上再人为破坏,则尸僵不再出现。尸僵不仅见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在死后也可发生强直,通常在死后的1到2小时内心肌就开始强直,持续1到2昼夜,左心肌较明显。睫状肌和虹膜肌同时发生强直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2、影响尸僵发展的因素:(1)环境因素:气温高,尸僵发生早、缓解快;气温低,尸僵出现迟、持续久;冬季尸僵可持续72小时或更久;而夏季仅36-48小时即可完全缓解。(2)死亡原因:外伤和疾病引起的急性死亡者,寅肌肉中ATP等能量丰富,故尸僵发生迟、程度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死者,尸僵发生早而弱;窒息、失血和砷,汞等中毒的死者,因缺血缺氧、ATP含量较少,尸僵发生也比较迟缓。

14、(3)个体因素:可因年龄、体型和死亡而异。身体健康、肌肉发达者,因肌肉中的糖原ATP和磷酸肌酸储量较多,尸僵发生迟、程度较强,缓解慢。婴幼儿、老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快强度弱,持续时间短。3、法医学意义:(1)尸僵是死亡的确证。(2)尸僵出现的时间、顺序、范围和强度可帮助推测死亡时间和原因。(3)根据尸僵固定下来的尸体姿势,有助于分析死亡时的状态和尸体有无移尸,有助于判断是自杀还是他杀。(七)尸体痉挛尸体痉挛是一种特殊的尸僵现象。将死亡发生时刻的姿势和动作(未经肌肉松弛阶段)直接进入尸体僵硬状态,称为尸体痉挛。1、发生机制:死前有剧烈的肌肉运动,或者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死后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立即

15、发生僵直成为尸体痉挛。尸体痉挛分局部和全身两种,以局部尸体痉挛更为多见。它能够保存死者在声明最后时刻身体局部某些肌群的收缩状态,对分析案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例见:战士身中数箭屹立不倒即死;溺死者手中紧抓水草或其他异物。)其发生快、持续时间长,可保持到尸体腐败开始才缓解。2、法医学意义3:确证死亡、推测死后经过时间、据尸体姿态分析死亡当时情况、据尸体痉挛分析案件的性质。(八)角膜混浊人死后,角膜逐渐混浊,呈灰白色,无法透视瞳孔,成为尸体角膜混浊。1、角膜混浊的影响因素:角膜混浊的形成及其程度主要与粘多糖和水的含量有关,亦与角膜的PH值、离子含量和蛋白质的变化等有关。除此以外,角膜混浊的速度与尸

16、体所处的环境有关,环境温度越高角膜混浊越快,反之亦然。2、由于尸体角膜混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因此根据角膜混浊程度可估计死亡时间。一般死后约5-6小时,角膜上可出现白色小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死后8到12小时角膜呈轻度薄雾状混浊,但尚可透视瞳孔;15到24小时角膜表面出现小褶皱,混浊程度加重,但仍可透视瞳孔,48小时以后则角膜高度混浊,不能透视瞳孔。在尸检时应注意角膜混浊与白内障的区别。(九)自溶和自家消失死后组织、细胞失去生活功能,受细胞本身存在的酶的作用而溶解,使组织变软或者液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自溶。另外,人死后胃、肠壁组织因腔内消化液的直接作用而溶解液化称为自家消失。1、影响因素:(1)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和衣着情况。夏季环境温度高,自溶开始早,发展快;冬季温度低,自溶发生缓慢。低温冷藏尸体自溶变慢,甚至可能暂时停止。(2)内在因素:肥胖尸体自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