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2706115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了解“歌行体”体裁特点。2. 能聚焦微观“人事、物景”,会运用“由点读面”的 文本解读方法。情感目标: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重难点:1能聚焦微观“人事、物景”,会运用“由点读面”的 文本解读方法。(教学重点)2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教学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关键词品读法;2.点面结合、比较阅读;3.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的文本分析方法。设计思路1.着眼杜甫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特点,又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体裁特点,兼顾这首诗的特质,确定本课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学习抓住微观、

2、具体、典型的“人、事、物、景”从而“由点读面”解读文本的方法。2.情感目标达成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诵读带动分析和感受,由物及人, 由外到内。知识目标达成上,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生成性:两次铺垫,一次点拨归纳,一次巩固。3.组织线索:以歌行体的“变”为切入点,分明、暗两条解读线索以“景”以“物”以“寒士”境况明线 (情感)表层情感(情绪)深层苦痛博大情怀情绪情感情怀暗线(知识内容)社会战乱百姓疾苦风雨飘摇的国家战乱百姓国家教学过程一、抓诗歌“形象”,整体感知 一番凄风苦雨,一把辛酸泪 以“景”入文,梳理情感,由天灾读人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解题,初步感知。1.解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问:从题目看,诗歌写了主要写了一个什么事件?哪个字不好理解?(介绍“歌行体”体裁:歌,能唱的诗。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讲究押韵,韵脚不断变化, 长句和短句交错, 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 2.同学们想,节奏的抑扬顿挫根本上是什么的变化?明确:情感。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1)在茅屋被风刮破之后,事件如何发展?诗人的情感在歌行体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又会如何变化?请跟随老师的朗读进入诗歌。 (2)同时,标注节奏,体会情感,思考事件和情感是围绕哪些景物在发展变化?二、抓景物,梳理表层情感。 4.通过老师的朗读,同学们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节奏和情感,那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在影

4、响着诗歌事件和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景物变化梳理事件发展)明确景物:风、茅草、云、雨。明确事件:风起、茅飞、抢茅、云 涌、雨至。 5.事件明确了,下面我们来体会其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组句子,找出能体现景物或人特征的字词,讨论分析其状态特点,揣摩其情感。(小组讨论)总结表层情感变化:(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无助、无奈(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痛惜、着急(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焦灼、叹息(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紧张、担心、忧心(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痛苦

5、、凄凉【明确每一句的情感后,分别通过朗读强化理解。】三、由天灾读人祸【过度语】 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如此无助,愁绪如此繁杂多变!风雨能摧毁茅屋,但能否使诗人生活突然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无力抵抗? 6.文中哪句话能揭示有更深的社会、时代因素在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生活?明确:自经丧乱少睡眠【ppt出示资料链接】:一场唐玄宗末年的动乱!一场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发动的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安史之乱” 7.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这场战乱究竟给诗人的命运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什么遭遇让他如此无助和狼狈?【过渡】颠沛流离的诗人好不容易安定下来,此时风雨又摧毁

6、了茅屋,再次揭开了战乱的记忆和伤疤,那这阵风摧毁茅屋的风雨仅仅只是一场天灾吗? 8.这场风雨对不幸中的杜甫而言还有没有什么更深的象征含义? 了解“歌行体”题材特点初步感知歌行体节奏、韵律,体会情感标注节奏,聆听、思考。勾画景物和相关语句。着眼全篇抓诗歌“形象”理清事件发展思考并回答合作讨论自主阅读品析关键词揣摩情感回答交流诵读吟咏、理解提出疑问思考疑问回到文本由眼前联系背景(由“点”联系“面”)思考了解背景辅助理解了解不幸遭遇强化理解知人论世借助资料深入分析由“点”读“面”回答交流批注结论二、细部聚焦,深入理解诗人遭遇和时代苦难。(由“点”到“面”) 一张布衾冷似铁,一生坎坷天下同以“物”解文

7、,横、纵思考,读“民生疾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读个人生活、凄凉处境。【过渡语】战乱不止,诗人饱受苦难。这首诗即是在狂风骤雨来临之时洒下的“一把辛酸泪”!1.诗人将多年辛酸、贫苦的生活隐藏在哪句话中? 并说出理由。明确: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起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辛酸】二、读天下百姓、民生疾苦。 2.这一张冷似铁的布衾也即是他贫苦生活的写照。作为读书人的杜甫,才华横溢,在朝廷上也谋得过一官半职的功名,战乱来临,其生活尚且如此艰难。那其他那些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又会如何呢?【屏幕显示“战乱给整个社会的影响”】:旧唐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城邑之内,不

8、满千户。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 导致民不聊生! 3.颠沛流离的杜甫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一张冷似铁的布衾往小的范围上说,它是诗人贫苦生活的写照,从更广泛的社会范围上讲,它有没有指代、或者象征着什么更多的内容?明确:一张冷似铁的布衾 天下寒士的布衾天下寒士贫苦生活的缩影 4.【过渡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我们借这句话,横向思考,读出了它是天下寒士贫苦生活的缩影。 现在,请同学们由表及里,纵向思考,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诗人哪些更深的情感和苦痛? (提示:

9、结合诗人经历、生活状况、家庭责任分析 小组讨论归纳)【明确】四处逃亡: 颠沛流离之痛生活凄凉: 饥寒交迫之苦愧对家人: 无以养家之愧 回到原文聚焦细节体会辛酸做笔记诵读强化由“点”扩展思考“面”资料助读听讲解思考、分析回答做笔记小组合作紧扣文本多角度联系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纵向思考交流发现做笔记三、感悟、升华情感 千间广厦何时现,忧国忧民圣人心。以“境况”读“境界”, 对比现实和理想,读情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颠沛流的诗人,饥寒交迫,茅屋又为秋风所破,可谓是心力交瘁。文中哪个词语能真实反映他现在的精神状态?明确:老无力 2. “老无力”,年老体弱,身体在衰老,心也在历经磨难中逐渐衰老,身心俱疲。

10、但心力交瘁、饥寒交迫的他此时却发出了怎样的呐喊?3.此时的诗人自己饥寒交迫,自己家眼前的危急都无法解决,但他却由自己的苦难想到了天下寒士!同学们能不能将他这句发呐喊与他“老无力、身心俱疲”的现实进行比较,看在对比中,同学们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胸襟情怀?(提示:注意对比“红色加粗”的字词来分析。)【ppt屏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对比:“老无力”(身心俱疲) 感受情怀: 超越个人苦痛胸怀天下苍生 胸襟博大【引导】“老无力”:衰老、孤弱、落魄、心力交瘁、饥寒交迫“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铿锵有力、激扬向上、气势宏大、有强烈希望。【这篇歌行体的节奏和情感在

11、诗人博大的胸怀中再次转变,情感由悲苦到振作,我们一起用高亢的语调,通过朗读来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 4.诗人由己及人,想到了所有的穷苦百姓, 他甚至还想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这种理想? (学生答)【ppt屏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对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vs “寒士”感受精神: 舍身为人 自我牺牲 至死不渝(对比中让学生明白,诗人一无所有,但无论是富贵、贫贱,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死不渝)【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诗人的伟大精神。】回溯原文立足文本理解紧扣原文比较阅读紧扣文本品析关键词对比分析关键词体会情怀诵读强化对歌行体节奏情感变化的强化理解比较阅读对比

12、他人与诗人对比现实和理想体会精神诵读强化四、知识总结诗圣著千秋方法点拨,总结“由点到面”的解读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方法点拨与总结 1.这就是杜甫,诗人超越个人苦痛,化痛苦为对人的体贴,让老师想到了一段话:“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过渡语】杜甫也正是这样的诗人,他让我们通过一阵风雨、一张布衾,读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1.【提出疑问】:我们是分析“风雨、布衾”这两个点的什么含义, 从而读到了这些“社会现实”的?(学生思考回答) 2.【

13、深入追问】:左边这些我们借助来解读诗歌内涵的“风雨、布衾”这些景物与右边这些我们分析得出的“社会现实”两者在内容范围上有什么区别?(学生比较分析、回答) 3.【顺势点拨】:如果我们把“风雨、布衾”这些范围小、具体微观的景物称之为“点”的话,那右边这些“社会现实”就可以称之为什么?(顺势引入 “点”与“面”概念,分析讲解)4这首诗歌中,我们就是着眼于“风雨、布衾”这两个点,从而通过分析读出了“社会战乱和天下寒士”这些面。这也是我们同学需要掌握的一种文章、诗歌的解读方法。【方法归纳】:阅读文章、诗歌时,先抓住那些“表达简洁凝练、隐含的内容丰富、 情感表达集中”的细小、微观具体的“人、事、物、景”,以它们为解读“点”,然后分析它们的比喻义 象征义, 从而读出“社会历史、生活现实、人生百态”等更大范围的“面”。二、学以致用 本文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这间脆弱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茅屋在更大的“面”上指代什么?明确:脆弱的茅屋 风雨飘摇的国家【结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