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版】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2704790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A版】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8A版】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8A版】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8A版】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8A版】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A版】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A版】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81-优质实用版文档】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定位研究兼论成都经济区对接成渝经济区路径选择李剑虹西南财大天府学院经济管理教研中心621000四川省绵阳市科创园区九洲大道中段【摘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以地区经济为视角的专业化与分工问题。对经济转型期的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分工的基础与困境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成都经济区在成渝经济区所处的产业分工地位出发,对成都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对接成渝经济区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探讨了经济转型期政府在产业分工中的角色和功能问题。【关键词】成渝经济区;政府功能;产业分工;对接

2、;路径选择一、引言一国或一地区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是以地区经济为视角的专业化与分工问题,实质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分析了专业化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后这一基本思想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关于专业化与分工在促进经济增长、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产业组织演进方面的作用不断地被揭示出来,而政府规制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是我国西部人口数量最密集的地区,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和西南重要的科技、经济和商贸中心,该区域在经济基础和科研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扩散的首选区域。探讨成渝经济区在经济转

3、型过程中的经济协调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规制问题,对于带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推进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破除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和产业融合的阻碍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成渝经济区内部又具有一定的分工结构,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产业分工和有效对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鉴于此,本文将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为背景,围绕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分工与政府角色等问题,分析该地区进行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及困境,对成都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对接成渝经济区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政府间竞争理论,讨论竞争中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的若干基本原则。二、成渝经济区经济转型中产

4、业分工的基础与困境成渝经济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其在机械、电子、航空、交通设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和企业集团。总体而言,成都、重庆等城市总体上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早期的结构转换,进入了以重工业和高加工度化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显示了其经济增长潜力。不过,在成渝经济区内部核心城市发展的同时,其总体的产业结构变迁还存在着阶梯状结构性差异,这表明成渝经济区各地区之间既存在紧密的产业竞争,同时又具备了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合作基础。(一)产业结构演变的阶梯状结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成渝经济区地区产业结构快速转换。其发展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

5、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渐上升,且近年来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这表明,近年来成渝经济区的三次产业均发育较好,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处于走向合理化的过程。同时,在成渝经济区总体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变迁还存在着阶梯状结构性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重庆进入了较快的增长时期,整体发展水平高,已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其内部发展结构不平衡,可以概括为阶梯状结构特征,其中成都、重庆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层次,发展速度快;经济区内部的其他地区处于阶梯的底部,发展水平相对整齐,仍处于工业化的前期水平,二产仍是绝对主导的产业部门,一产的地位逐步下降,三产有待发展。(二)成渝经

6、济区产业发展与其它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比较,成渝经济区在国土面积上与三大经济区大体相当,人口却远高于三大经济区,而且三大经济区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成渝经济区则仍处于工业化前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三大经济区工业体系较完备,工业重型化特征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群和产业链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各个区域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较明显。相比之下,成渝经济区的产业体系特征和优势尚不明显和突出,产业链条短,产业群体规模小,具有全国和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少。从总体上来看,成渝经济区与其他三大经济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成渝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还有很长的

7、路要走 李忆春,黄炳康. 成渝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研究J. 经济地理,1999 (2) : 55 - 59.。(三)制造业的竞争与分工1.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进一步考察成渝经济区制造业竞争和分工的基础,根据重庆和四川统计年鉴中的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统计表,确定其中的34个主要工业行业产值指标为基本数据,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使用的相似系数公式:计算成渝地区区域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表1成渝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时间1990199520XX20XX20XX20XX20XX20XX相似系数0.810.940.690.680.720.730.690.64资料来源:计算整理而得可以看到,从90年

8、到95年间,成渝两地的产业结构趋于相同,并已经高度相似,两地之间的产业存在极大的雷同和重复建设。199520XX年,两地开始有了各自的侧重点,依赖各自的资源禀赋进行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的趋同性下降,20XX年之后两地的工业结构在0.70附近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波动过程中,成渝两地在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专业化的同时,仍存在较多的雷同产业 周振华. 论长江三角洲走向共赢的区域经济整合J.社会科学,2002,(6):16-18.。总体来看,成渝经济区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偏高,同构性特征明显,而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同构性就越显著。川渝分治以来,成渝经济带产业发展一体化方面的进展放慢,经济带内产

9、业协作未达到预期效果。涉及多边联合的大的投资项目很少,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更为严重。直接导致了川渝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削弱了各自的竞争力。综合三次产业及制造业的结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第一,成渝经济区各地的经济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制度模式,但是经济均质化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制造业,表现在整个经济区增长快、经济比重大的行业部门基本相同,行业结构集中程度高,相似系数偏大。第二,产业竞争激烈的同时,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差异越来越显著,存在进一步深化专业化分工的基础。成渝两地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

10、矿业,成都的发展倾向于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重庆的传统工业仍占有主导地位,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有待发展。其他地区的主导工业则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初期的制造业上 张俊. 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 城市规划汇刊,2000 (4) : 17 - 21.。三、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竞争还是合作(一)产业分工与竞争:耦合性分析传统理论特别强调资源禀赋在分工中的基础作用,倡导以资源禀赋差异引致的比较优势为原则进行产业分工,以实现增长效应。从上个世纪开始的全球化浪潮已经将资源的配置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产业的分工也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延伸。如果一味地强调为

11、“分工”,其结果必然是地区间产业发展出现长期的梯度性差异,也不符合动态利益原则。因此,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强调以“竞争”为基础进行产业分工,以动态竞争优势为原则确定区域协调发展框架 刘朝明,董晖,韩斌. 西部增长极与成渝经济区战略目标定位研究J. 经济学家, 2006 (2) : 104 - 108.。实际上,由于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必然有对立的“竞争”关系,例如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对资金、技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在那些附加值高、效益显著的行业部门,往往会出现“重复建设”,实证分析也的确发现成渝经济区的三个地区存在紧密的竞争关系,具体表现在优势产业部门基本雷同,

12、且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比较高等方面。但从效率的角度分析,区域内竞争还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有利的局面:即由于竞争的广泛发展,形成若干发达的区域性生产资料及消费品市场,产业集中的结果是区域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成渝经济区“同构”也好,“重复”也好,在某些条件下是必要的和有利的,也并不完全与区域协调战略相悖。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同构竞争”是在地方政府竞争条件下出现的,容易引起竞争无序、资源消耗过大等一系列问题,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与障碍。(二)成都经济区对接成渝经济区路径选择:产业融合成渝经济区拥有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工业基础比较雄厚,面对日益复杂的专业化趋势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必须采取整

13、体区域战略,即整合区域资源,发挥地区竞争优势,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融合。如前所述,成都经济区和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同构性较强,因此,在未来成都经济区对接整个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产业分工的原则,积极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加强互补与合作,实现成都经济区与重庆经济区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局面,融入整个经济区统一的体系中 吴江,毕正操,祝云.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4) : 36 - 40.。另外,成都经济区要融入整个成渝经济区,还要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一是要突出区域优势特色,提高与成渝经济区其他地

14、区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二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内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三是从产业分工来看,对比川渝产业,成都经济区的强势产业集中在食品饮料、计算机、电子产品、住宿餐饮等方面,重庆则在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交通设备制造、机电产品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医药制造、通讯设备、房地产等产业方面,两地实力相当。因此,这九个方面的产业,成都经济区与重庆经济区有的可以联合,有的可以互补,实际上合作的空间很大。四、政府功能定位:促进成渝经济区产业分工对接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转型时期,产业分工的一个合适的路径是政府功能的转换。这不是一种或市场或政府的选择,而是市场与政府功能的

15、有机结合,必须理顺市场机制与政府功能发挥的关系,这一点对于成都经济区对接成渝经济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王俊,邹海红. 川渝经济区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其构建思路J.探索, 2008 (6) : 133 - 137.。首先,对接过程中必须强调产业分工的市场基础,即以市场竞争为根本原则,而不是依靠行政力量的“拉郎配”。地方政府并不是理性的行为主体,尤其是在竞争性领域,并不具备完备的信息和决策能力,甚至交易成本也很高。尤其是在政府竞争的条件下,即使是最明智的政府精英也未必会选择区域利益最优的制度供给。只有自由竞争,才能产生有效率的结果 徐建军,梁振民. 成渝经济区:中国西部增长极的发展对策

16、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27 30.。其次,市场化的进程并不一定意味着政府功能的弱化,关键在于政府功能的重新定位。由于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在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上的比较优势,完全排斥政府是不经济的,建议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设计合理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期的产业分工中的功能定位应该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为产业活动提供完善、发达的基础设施环境。成渝经济区要发展成为东部制造业转移的中心,必须具备为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基础配套设施、发达的配送系统以及完善的社会生产服务功能。在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之后,地方政府应该为这些平台建设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二是要为产业分工设计制度规则,提供经济运行的秩序框架,为包括在具体的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另外,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