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拓展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2704353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拓展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拓展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拓展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拓展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拓展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拓展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拓展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拓展训练高二历史6月3日1.“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A. 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B. 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答案】A【解析】“天帝的眷顾”“天命的迁徙”“被天命所抛弃”均说明了政权与宗教迷信结合的特点,故A项正确;权力的继承是依靠天命,不是个人德行,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

2、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与继承关系,故D项错误。2.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B. 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C. 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D. 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龙只是凤的坐骑”“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可知楚国把自己的图腾的地位置于中原的图腾之上,说明其已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周王朝)的权威,即不认同和周王朝之间大小宗

3、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秩序的破坏,并不是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礼乐制,故D项错误。3.某地有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反映了A. 祠堂文化在中国大为盛行B. 宗法制度的影响深远C. 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D. 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答案】C【解析】材料“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强调的是家规所起到的惩戒作用,体现了家规对家族发展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AB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但并不是材料的本意观点,排除;D项形似神异说法错误。点睛:

4、材料“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反映了家规对家族发展的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4.“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A.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B.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C. 古罗马的法治原则D. 卢梭的社会契约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民主是为了保障契约的有效运行,而不是契约精神本身,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是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与契约无关,B项可排除;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但与传统欧洲说法不符合,D项也排除。本题选C,古罗马的法律原则更注重契约规定。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5、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法治原则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A. 导致秦短命而亡B. 有利于君主专制C. 不利于巩固政权D. 更有利于百姓【答案】D【解析】“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的信息说明郡县制比分封制进步,更符合百姓的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评价的事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故A和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点睛】本题是以王夫之的言论作为情景考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材料中“为天下计,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是解题的关键,首先要

6、突破文言文的障碍。6.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A. 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B. 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C. 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D. 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答案】D【解析】“黄帝”的出现是在战国之后出现的,说明“黄帝”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考证。而黄帝的出现可以将中华民族的祖先得以确定,标志着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黄帝至尊的地位与百家争鸣并无关系;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对此的

7、作用;C选项说法错误,黄帝是否真实存在无法判断。7.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抽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 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 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 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 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答案】D【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朝政不能说明西汉政府是军人政府,B错误;材

8、料无法体现“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排除C;根据“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说明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故D正确。8.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

9、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9.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

10、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 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 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 使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 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行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地方,重大事情需上报中央,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故C正确;行省受到中央节制,故A错误;地方重大事情上报中央,财政上缴,不会导致地方割据,故B错误;D是中央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结果。10.“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

11、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 权力过于分散B. 行政效率提高C. 中央集权加强D. 君权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A项正确;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地方权力的信息,排除C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明朝君权空前强化,排除D项。11.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

12、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A. 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B. 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C.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答案】B【解析】“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表明巡按御史制度导致吏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故清廷的措施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故B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力交给总督、巡抚,使得中央对地方最高官员的监察处于制度性缺

13、失的状态,不利于中央集权,C错误。【名师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这是清廷废除巡按御史的重要背景。12.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答案】D【解析】从它是一个“统

14、治性政权”来看,统治者所采取措施均是围绕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即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或皇权。故答案为D项。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是统治者确立政治制度的核心或出发点,是这些制度的客观影响,排除A项;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均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些是措施和手段,不是核心或最终目的,排除BC项。13.“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

15、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入北京,中国失败,签定的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的是甲午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A.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C项错误;材料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