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课件B1第一章总论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702724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3.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课件B1第一章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古生物课件B1第一章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古生物课件B1第一章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古生物课件B1第一章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古生物课件B1第一章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生物课件B1第一章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课件B1第一章总论(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 学 时:34(其中实习10学时) 开设对象:地球科学学院二年级 课程性质:必 修 教 材:孙跃武、刘鹏举主编 古生物学导论第三版,第 一 篇:古生物学,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内容 第二节 古生物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 古生物的分类、命名,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 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演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层序和时代,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演变的学科。 2.古生物学的分科 古植物学(palaeobotany) 古动物学(palaeozoology) 微体古生物学(micropalaeontology) 化石(古生)生物

2、学(palaeobiology),第二节 古生物学研究对象 化石:保存在沉积地层中的各地质历史时期的 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一、化石的保存条件 1.生物体应具备化学成分较稳定的硬体 2.地质环境因素 (1)沉积基底环境 (2)生物体应被快速掩埋 (3)好的密封条件,沉积物越细越好 (4)后期无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或构造变形、变质作用较弱,3. 足够长的化石化作用时间 化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被溶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填充或置换而变成岩石质,但原来生物构造仍然保存。 化石化作用包括过矿化作用、碳化作用、置换作用(硅化、钙化、黄铁矿化等)。 生物遗体化石化作用化石,三

3、叶虫,爬行类,龟化石,炭化木化石,假化石,树晶石,菊花石,二、化石的保存类型 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化石的保存类型可分为: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1.实体化石: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 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1)未变实体:特殊的保存条件 密封:如琥珀中保存的昆虫化石 冷藏:西伯利亚动土层中保存的猛犸 1977年,人们在东西伯利亚发现了一只雄性猛犸婴儿遗体。它身上的皮肉和长毛都十分完好地保存下来,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猛犸,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迪玛”。 干燥:如木乃伊状恐龙化石 (2)变质实体:生物体遭受不同程度变化,最 终保存为化石

4、。包括硅化、钙化、黄铁矿 化、碳化等。,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虫化石,普通硅化木,钙化的骨化石,黄铁矿化菊石,炭化木化石,笔 石,2.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 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型-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型-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模铸化石的形成,内核,复形,外模,实体化石或铸型、复型,内模,化石图片,A,B,C、D,外模,内模,实体化石,3.遗迹化石: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 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300万年前的

5、人类足迹,利特里大穿越,恐龙足迹,人类的第一串脚印-利特里穿越,恐 龙 蛋 化 石,粪 化 石,虫 管 化 石,4.化学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虽已腐烂消失,但某些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多糖类、脂肪酸等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可在岩石或沉积物中保存,虽不具备原来生物的形态特征,但具有一 定的组成和结构的有机体。,一、分类学-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1. 分类学 Taxonomy 是指对生物进行识别、鉴定、描述、命名和归类的专门学科。 分类学的任务: 鉴定、命名物种,进行不同分类等级单元 的归并 分类Classificafion,第三节 古生物的分类、命名,系统学(systematics):是对分类学所使用的方法和

6、程序以及生物分异,它们中任何的和所有的各种关系的理论上研究的科学。 生物分类 人为分类: 按形态特征分类,不考虑亲缘关系,强调模 式的概念,强调模式的稳定性,忽略其变异 性。 自然分类:以亲缘关系为主而进行分类的体系。 当前流行的系统学派大体分三种:综合系统学、数值系统学和分支系统学。,1. 综合系统学(synthetic systematics): 以达尔文进化论和现代生物种的概念为基础,划分分类单元的主要方法是以形态总体相似性的程度及共同祖先的亲密程度为依据。为现今大多数学者所采用。 2. 数值系统学( numerical systematics): 通过对分类单位间亲缘关系和相似性的数值

7、评价,并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将这些分类单位排列成分类单元。 基本原理:共同的基因表型性状相似性关系越近,共有的性状越多,3. 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 认为生物分类应首先搞清各系列的亲缘关系建立分支,区分原始特征(祖征)与衍生特征(裔征),然后建立由祖先种一分为二形成姊妹群的谱系关系。 分类基础是系统发育。出现早演化上原始的特征通常归为祖征;出现晚演化上进步的特征可能为裔征。 强调按亲缘关系所确定的分支进行分类,总体相似性必须服务于亲缘关系。,大 多 数 情 况,少 数 情 况,二、生物的分类等级与命名方法 1.生物的分类等级 界 REGNUM Kingdom 门 PHYLUM(DIV

8、ISION) Phylum/Division 纲 CLASSIS Class 目 ORDER Order 科 FAMILIA Family 属 GENUS Genus 种SPECISE Species 七种基本分类等级单位,辅助分类单位 Super-(超)、 Sub- (亚)、 Infra- (次) 现代人的分类位置: Kingdom Animalia 动物界 Phylum 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脊椎动物亚门 Class Mammalia 哺乳纲 Subclass Eutheria 真兽亚纲 Order Primates 灵长目 Superfa

9、mily Hominoidea 人超科 Family Hominidae 人科 Genus Homo 人属 Species Homo sapiens 智人 Subspecies Homo sapiens sapiens 新人,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国际通用的拉丁语或拉丁化文字的名称 (3)俗名:一切其它文字书写的。 (4)单名法:属及属以上名称 双名法:种的名称,属名+种名 三名法:亚种名称,属名+种名+亚种名,(5)书写 科级及以上名称:正体、第一个字母大写 如 Hominidae 属名:斜体,第一个字母大写,如 Hom

10、o 种名:斜体,小写,如 Homo sapiens 重要发表时加上命名者、年代(正体) 如 Hinggania Zhao, 1997,(6)优先律和同名律: 优先律: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 (正确名称)必须是符合命名法 规最早刊出的。 (同物)异名:首异名有效 同名律:某一生物分类单位的名称若被其 他人又赋予了其它生物分类单位, (异物同名)后者的命名必须废止。 (异物)同名:首同名有效,(7)一些常见的缩写词 gen. nov. (genus novum, 新属) sp. nov.(species nova,新种) gen. et sp. nov. (genus et species n

11、ovi 新属及新种) sp. 常位于属名之后,由于材料不足未定种。 如: Redlichia sp. cf. (conformis) 意为接近 。如: Redlichia cf. Redlichia chinensis aff. (affinis) 意为亲近。即为具较近的亲缘关系。如: Redlichia aff. Redlichia chinensis sp. Indet(species indeterminata) 不定种,表示标本差,不能鉴定到种,生,三、生物界概况,生物分类系统(五界分类) 原核界(Monera) 单细胞,同时含DNA、RNA。无核膜,无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素、内质网

12、、高尔基器)。 (有些具类囊体行光合作用,含叶绿素,如蓝菌) 原核生物 (细菌、蓝菌) 原生界(Protista) 单细胞,有核膜和各种细胞器。 真核生物 (草履虫、眼虫) 真菌界(Fungi) 多细胞,有细胞壁,无叶绿体。细胞分化简单, 由菌丝构成菌丝体,不行光合作用,吸收异养。 -菌类、霉菌类, 植物界(Plantae) 多细胞,真核。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行 光合作用,自养。 动物界(Animalia) 多细胞,真核。无细胞壁和叶绿体,不 行光合作用,异养。 病毒界(Virus) 只含DNA或RNA中的一种。无独立代谢 系统,体形微小,在其它细胞体内寄生繁殖。 病毒 (半生命),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冠状非典病毒,细菌和病毒的区别,地球生命史中各主要生物类群的进化系统,动物机体的分化、分类系统,动物分类系统与演化谱系,植物的形态与结构、分类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