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_板块三 现代世界与中国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92648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_板块三 现代世界与中国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_板块三 现代世界与中国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_板块三 现代世界与中国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_板块三 现代世界与中国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_板块三 现代世界与中国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_板块三 现代世界与中国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_板块三 现代世界与中国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空定位,栏目索引,核心考点突破,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中外关联,考向命题研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核心考点突破,排查考点史实 夯实核心知识,考点一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经济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 (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

2、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3、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斯大林模式” 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

4、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1.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

5、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应当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解析,答案,针对训练,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布哈林主张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盲目求快,故D项正确。,2.1929年末,斯大林实现了“强制集体化”,“到了1938年,私有土地完全消失。国家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劳动力”。苏联的上述做法旨在 A.全面建立计划经济新

6、模式 B.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 C.加快取消新经济政策步伐 D.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解析,答案,解析 苏联全面计划经济新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实行“强制集体化”,“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劳动力”是为了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解析 A对: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3.(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

7、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解析,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激化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过度,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考点二 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2.罗斯福新政 (1)措施 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

8、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 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 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2)影响 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 政治: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9、 (2)“福利国家”的建立 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1.罗斯福新政的启示,2.“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10、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所以,两手兼用,即两者都有合理的地方。,4.(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据该表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解析,答案,针对训练,解析 C对:材料反映了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到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A错: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 B错:材料中反映的是部分行业中的工人周工资的下降幅度,并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 D错:材料

11、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导致工人周工资下跌,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解析 美国州长“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罗斯福新政损害了州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规定全国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损害了州权,故B项正确。,5.在新政初期,美国州长协商会对罗斯福是大力支持的。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的态度出现明显分化,他们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据此判断,下列新政举措中,可能遭到州长们反对的是 A.贬值美元以刺激出口 B.设定统一的工资标准 C.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 D.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答案,解析,6.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

12、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不符合第一个“修补”方向的是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C.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D.大力推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解析,答案,解析 材料中修补资本主义说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也是二战之后资本

13、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表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同样也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调整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计划的手段)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三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14、。 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

1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

16、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7.(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答案,针对训练,解析 D对: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