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_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试卷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91826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_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试卷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_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试卷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_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试卷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_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试卷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_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试卷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_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试卷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_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试卷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中考历史 (全国专用),考点一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五年中考,1.(2018北京,1,1.5分)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右图) 的主要依据是 (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答案 C 解答本题应注意题干中“头部复原像”。据所学可知,这是考古学家根据北京人 头盖骨化石制作而成的。,2.(2018福建,1,2分)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 ) A.种植水稻 B.种植粟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使用青铜器,答案 B 半坡远古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

2、屋,主要种植粟,使用的生产工具有骨 器、角器等。,知识总结,3.(2018广东,1,3分)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 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答案 C 通过题干中的“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可判断出半 坡原始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并过着定居生活,故C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刀耕火种是远古人类的 生产生活方式,排除A项;春秋时期才出现铁犁牛耕,D项错误。,4.(2017江苏南京,1,1分)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 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3、 ( )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安附近” “原始农耕”“大量的粟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该处原始居民是陕西半坡原始居 民,正确答案是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陶器、舟车和青铜器的信息,故排除B、C、D三项。,5.(2017福建,1,2分)据考古发现,河姆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 ) A.建造干栏式房屋 B.种植粟 C.铸造司母戊鼎 D.使用甲骨文,答案 A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能够建造干栏 式房屋,故 A 项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住在

4、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司母戊鼎铸造 于商朝,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排除 B、C、D三项。,6.(2017云南昆明,1,2分)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 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答案 D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传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 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故选D。,疑难突破 本题以史记中的记载为情境,考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旨在考查 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把握“夏本纪”

5、“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等信息,即 可作出正确判断。,7.(2016广东,1,3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 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答案 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联系所学可 知,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故选C。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 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距今约 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因此排除A、B、D。,方法技巧 巧妙记忆半坡

6、、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想象房屋像7一样用竹竿 架起来;半坡文化距今约6000年,想象房屋像6一样在地面挖一个坑穴。,8.(2016河南,1,1分)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 )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答案 A 鹳鱼石斧纹陶缸腹部绘的鹳鱼石斧图是原始社会绘画艺术的杰作。司母戊鼎 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杰出的技术成就。铁犁铧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 个新阶段。故A符合题意。,误区警示 此题容易误选生产工具的进步,陶缸是生活中的器皿,铜鼎是祭祀用具,不属于生产 工具。,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9.(2016山

7、东聊城,1,2分)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 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 D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演进”“主要因素”,依据所学可知,推动这种演进的主 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故正确选项为D。,10.(2016山东临沂,1,2分)右图中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 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还划定中国 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 A.黄帝 B.舜 C.禹 D.启,

8、答案 C 相传,大禹带领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 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故选C。黄帝和舜都属 于部落联盟的首领,并没有建立国家,排除A、B。启与治理洪水、建立国家无关,排除D。,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考查学生的识 记、辨析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与每一个人物有关的标志性事件。,11.(2015江苏连云港,19,1分)“古代这里土质虽不好,但人们却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 稻。”这里描述的可能是 ( ) A.河姆渡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遗

9、址,答案 A 依据材料信息“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可知是河姆渡遗址,故选A。,12.(2015湖南娄底,30,2分)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 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 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答案 D 本题关键信息是“最早享用米饭”,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因此最早食用 水稻加工出来的大米饭。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的时代还未出现原始农业,半坡居民的主要粮 食作物是粟(小米),故正确选项为D。,1.(2018北京,2,1.5分)它上承原始刻绘

10、符号,下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材料中的 “它”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考点二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答案 A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 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 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 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故选A。,2.(2018安徽,1,2分)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 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

11、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 说明 (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答案 D 据题干“自周之衰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 学说”,联系所学作答。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各家代表人 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符 合题意。材料并非意在说明分封制的崩溃,排除A项;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秦国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兼并战争的后果,排除C项。,方法技巧 本题以史学大家的观点论述为情境,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及对材料的分析

12、理 解能力。要求学生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的解读和概括。准确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于是 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解答就很容易了。,3.(2018湖南长沙,13,3分)周朝分封的齐鲁两个诸侯国大致都在今山东境内,而山东简称“鲁” 与以下各项中哪一项关系最密切 ( ) A.齐桓公“尊王攘夷”损害了周王的威信 B.齐国综合实力远远弱于鲁国 C.鲁国人老子及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 D.鲁国人孔子及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答案 D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学说对中 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故选D项。A、B两项属于知识性错误,齐桓公“尊王攘夷”是号召诸 侯国尊奉周天子

13、,抗击夷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力根本不能和齐国相提并论。C项中的老子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后期楚国(今湖南、湖北等地)人。,知识拓展 春秋时期鲁国虽然不及齐国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 化,有“周礼尽在鲁矣”之说。中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是鲁国人,儒家学说更是中国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也是姬姓,与周王室关 系更近,在礼法地位上比姜姓齐国和后来的田姓齐国要高很多,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可以和周 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4.(2017山东潍坊,1,2分)一同学学习潍坊历史与文化时,总结了四句顺口溜:“太康失国,少 康复国。桀失其

14、国,无人复国。”“顺口溜”所指的朝代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 息“桀失其国,无人复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夏桀实行暴政,被商汤所灭,夏朝灭亡,故正确答 案为A。,5.(2017江苏南京,2,1分)“(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材料体现的 是 ( ) A.周初分封 B.商鞅变法 C.秦设郡县 D.汉初分封,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武王)封功臣谋士”,结合所学可知,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实行分封制,故正确答案选择A。,

15、知识归纳 分封制、县制、郡县制,6.(2017重庆A,1,1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右图所示 文物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答案 A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它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A。,知识归纳 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 朝。商周时期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被称为“铭文”或“金文”。“金”即青铜。 周朝由于诸侯割据日久,字形差异越来越大。秦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 篆”,并以此作为通用

16、文字颁行全国。,7.(2017安徽,1,2分)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答案 B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选B 项。,审题方法 本题以史料记载为情境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根据材料中“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一信息,回顾商鞅变法的 具体措施及作用,联系备选项对比思考即可作出正确判断。,8.(2017山东潍坊,3,2分)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 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 ) A.鼓励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秦 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