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691328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将相和教学设计、课堂实录2013-04-14乐到底来源阅38829转178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课时安排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

2、事背景资料。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

3、段话。谁来读一读?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4、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 点拨要点:(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b. 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

5、的理由。”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3. 教师小结。4. 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a.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b.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c.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蔺相如

6、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a. 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b. 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

7、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c. 学生讨论。d. 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5.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三、解析“渑池会见”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

8、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集体交流。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四、小结全课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板书设计将相和嘴?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

9、哪些过人之处?二、讲授新课(一)学习“负荆请罪”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学生写作,交流。(二)理清课文条理。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