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_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课件 人民版选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90762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_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_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_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_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_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_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课件 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_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课件 人民版选修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百日维新,专题九 戊戌变法,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 2.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3.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百日新政 1.背景 (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 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2、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概况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胶州湾,民族危机,(2)内容,报纸,士民,铁路,八股,西法,(3)结果:由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仅维持了103天便告失败,因此人们又称之为“ ”。,百日维新,思维点拨,易错提醒,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1.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他没有实权,并非“百日维新”的领导者。 2.光绪帝支持变法除

3、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而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二、戊戌政变 1.新政危机 (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的利益。 (2)准备 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 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大力提拔亲信 ,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顽固派,翁同龢,荣禄,2.戊戌政变 (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 ”,囚禁光绪帝。 (2)搜捕维新党人 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赴义,史

4、称“ ”。 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_ 等得以保留。戊戌变法宣告失败。,训政,京师大学堂,思维点拨,戊戌六君子,归纳比较,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的权力;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2.戊戌变法最重要最实质的影响是思想上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而在救亡图存和变革社会制度上没有起到实质上的成效。,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戊戌政变是镇压戊戌变法的反动的事变,违背了历史潮流,应该否

5、定。戊戌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应该肯定。,三、戊戌余音 1.变法目的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 制度。 2.历史意义 (1)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随之改变。 (2)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 的迅速到来。,君主立宪,史论要旨,变革,革命时代,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

6、,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3.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知识图示,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史料一 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史料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

7、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模式建立一支军队。,史料解读 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体现了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特点。,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提示,提示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据史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提示 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1)社会条件,史论总结,(2) 特点 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从宗旨上

8、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主题二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和意义,史料一 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

9、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史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史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10、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史料解读 说明变法者急于求成,没有正确认识到变法的困难。 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 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化性质的改革。 肯定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示 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提示 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

11、(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3)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示,提示 评价: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1)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

12、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史论总结,(2)意义 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

13、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A.“整理周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答案,解析,解析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正确。,1,2,3,4,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 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 D.变革阻力太大,答案,解析,解析 从根本上来说,光绪帝属于封建皇帝

14、,迫于民族危机和权力现状而进行改革,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选C。,1,2,3,4,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3.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1,2,3,4,解析,4

15、.(2017天津和平质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的改良,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熄灭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摘编自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1,2,3,4,材料二 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他们是少数从地主

16、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它是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 摘编自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1,2,3,4,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1,2,3,4,(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答案,1,2,3,4,答案 评价:认为戊戌变法是反动阶级发动的反动运动,目的在于剥削人民、巩固其统治和扼杀革命。 因素: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常的史学研究中断,宣扬革命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