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第7课《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83898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_第7课《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中语文_第7课《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中语文_第7课《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中语文_第7课《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中语文_第7课《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_第7课《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_第7课《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新课,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杜牧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重点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难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晚唐是我国诗歌创作上的大转折时期。其共同倾向是:内容上女性、相思、爱情成了诗歌吟咏的主要对象,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体现。艺术上精工雕琢,注重形式上的华美绮丽,情感上或以哀怨悱恻为美,或以淡泊情思为美,或以幽艳细腻为美。总之,晚唐诗歌带着一种浓郁的感伤美。 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

3、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牧的诗歌,从思想内容看,大致有以下几类: 1. 政治咏怀诗 2. 咏史怀古诗 3. 写景纪行诗 4. 妇女题材诗 5. 酬赠抒怀诗 6. 颓废色彩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骊山下,贞观十八年唐太宗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为行宫,名为温泉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破坏,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

4、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写作背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从长安回望骊山,东西绣岭,繁华似锦,想像中百年前的情景尤是如此。百年前的某日,山顶华清宫的千重山门依次而开,人们不解:莫非战祸又起、军帖又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又见马嘶人乏,红尘飞扬,莫非果真军情紧急?妃子破颜一笑!谁能想到如此快马加鞭竟是给贵妃送鲜荔枝来了。,诗意品读,2诗人的观点是什么?,借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暗含讽刺和批评。,写了唐玄宗不恤民力为杨贵妃千里运荔枝一事。,1.此诗写了什么史实?,整体把握,借古讽今,用饱含讽刺的语言寄寓了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写作目的,一切有

5、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山顶千门”“次第开”:特写镜头,引起悬念 “一骑红尘”:悬念迭生 “妃子笑”: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更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笑”写出贵妃恃而娇的神态,寄寓讽刺。 “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含蓄地揭示了飞骑送荔枝之举的荒唐程度。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 。,3.诗人的观点从怎样体现出来的?,写作技巧,以小见大,讽刺见于其中。,巧作对比。“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巧

6、作对比。对比之下批评的矛头指向显而易见。,暗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仅是对唐明皇荒淫无度的嘲讽,还揭示了他们乐极生悲的命运和国势衰落的深刻原因。,用语含蓄精警。不说玄宗荒淫好色,也不说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摆出其荒唐之举发人深思。,一、弄清史实 二、要体会意图 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三、领悟感情 1.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2.借史实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抓住历 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四、分析写法 1.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的,由议论引发的; 2.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咏史诗的鉴赏方法,题 乌 江 亭(咏史诗),杜 牧,A写了

7、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知人; 忧天下论世 D写作技巧?,鉴赏步骤:,项羽乌江自刎。,再读把握,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题目 江东子弟,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他四面楚歌,只得率28骑从垓下突围至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还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历史回放,不是英雄

8、所为“包羞忍辱是男儿”,研读全诗,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卷土重来未可知”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胜败兵家事不期”,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和惋惜。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为什么此诗会千古流传?,小结,读出诗人的情感 批判、惋惜。,主旨:这首诗

9、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拓展探究:,讨论: 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各是什么? 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 的评价?,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刚烈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高度赞扬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

10、来?,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指出楚霸王是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是败势已定。就算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回天之力。,杜枚是借古抒怀。也曾仕途不顺,中年历经磨难,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生活在懦弱偏安的南宋,故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过华清宫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11、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思考探究,从立意上看,过华清宫绝句是满怀悲愤地揭露和嘲讽历史人物的荒淫无度,进而揭示了唐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题乌江亭是充满遗憾地假设推理历史事件的不同结局,认为项羽若能从“人”身上认真反思,总结兵败的教训,就有可能从当下的失败走向最后的胜利。 从表现方法上看,前者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景物和历史人物的生动描写,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嘲讽鞭笞;而后者用一般常识为前提,然后对历史事件进行假言推理,进而给读者解读历史事件的新的角度,诗人的观点表现得非常鲜明而有力。,早雁,早 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

12、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熟读成诵(音读),l,g,ti,j,整体感知(意读),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1)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2)雁因何而“哀”?,(3)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哀,“虏弦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2“哀”是怎样表现出来?(精读),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哪些词最有表现力?,首联已经呈现了一幅早雁遭射、四散哀鸣的图景。一“惊”一“哀”,更突出了大雁四处逃窜之状和哀声之凄惨。,“虏弦开”揭示雁哀的原因。 “虏”一般泛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虏弦开”这里矛头直指回纥贵族统治者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军民豪无防范突

13、然袭击之举。,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哀从何生?,颔联展示了大雁失群后飞过长安上空的情形:清凉的月色下,一支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烘托出雁之孤独离散之哀; 长门冷宫里,几点黯淡的灯光,照着失群孤雁,传来几声哀鸣,则营造出一种冷寂恐怖的气氛。这样凄凉的景象,哀象环生,令人心碎。,2“哀”是怎样表现出来?(精读),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对表“哀”有何作用?,仙掌、明月、长门宫、暗淡的灯光、几声哀鸣,v,须知:必须知道;岂:哪能。 颔联诗人正告大雁胡人还在金河一带布阵,千万不能随着春季的到来而北回。,3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大雁是何态度?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

14、感情?(精读),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尾联建议大雁虽然潇湘一带人烟稀少,可是那里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很多,尽可作食物,所以不要厌弃此地,还把这里当作安全的栖息之所吧。,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嘱咐和深情同情。,3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大雁是何态度?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精读),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

15、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以“早雁”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追溯背景,明确主旨。,诗人写流离失所的早雁,目的是什么?,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归纳主旨:,前面两联有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而后面两联只是诗人的议论要求,分别从用“须知”“莫厌”正反两面对大雁提出正告和建议。,思考探究,明确技法:,1这首诗四联八句,哪些是写实, 哪些是写虚?,前两联写实,后两联写虚。,所谓象征,就是以具体事

16、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表现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 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思考探究,明确技法:,象征的手法,象征(托物言志)的运用。 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寄托同情哀悯之意。,3小结表现技巧,虚实相生。 虚:联想想象的画面 或议论抒情的道理感情 实:耳闻目睹的场景 或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小结性练习:下面三首小诗,辨析哪首用了象征手法?,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题竹石清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题竹石两首运用了象征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