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82176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版 必修1,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七单元,国家的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外相巴麦尊的这句名言,深刻揭示出了外交的本质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外交活动也越来越显现出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那么,在50多年的外交历程中,新中国外交又是如何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呢?,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简

2、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的背景;实行的外交政策、原则;取得的外交成就。 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3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面临的时代背景;列举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意义。 4新时期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外形势?分别列举我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本课第一目介绍了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原则及成就;第二、三目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第四、五目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背景 (1)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3、 2外交方针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_的_方针。 (2)毛泽东_”、“_ _”、“_”的三大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提出:1953年底,中国与_、_等国共同倡导。 (3)内容:互相尊重_、_、_、_、_。,印度,缅甸,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超越了_和_的差异,以其_和_两大特征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_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意

4、识形态,社会制度,包容性,开放性,国与国,4外交实践成就 (1)建国一周年时,同_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_举行的国际会议。 (3)1955年,以_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_举行的_国际会议上,坚持“_”的方针,推动会议达成了_原则,使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日内瓦,周恩来,万隆,亚非,求同存异,十项,点拨: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背景 (1)_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孤立中国的政策

5、失败。 (2)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3)中国影响力的上升。 2成就 (1)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_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1971,(2)中美建交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_。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_。 _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建交 原因:美国对华关系改善的影响。 过程: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_正常化。,上海公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中日邦交,3意义 (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_、_

6、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_国家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美,中日,西方,点拨: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2)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3)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4)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1背景: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

7、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2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_、形式多样、讲求实效、_。 (2)成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多边经济领域:_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平等互利,共同发展,2001,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A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_的各项活动。 B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_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它正式成立。 (3)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8、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奉行_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反对_,维护世界和平。 (2)改善和发展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_”,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独立自主的和平,霸权主义,伙伴关系,(3)积极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在上海正式成立_。(意义:该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4)开展“_”外交:“_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与各国合作,共同

9、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反恐,2001,点拨: (1)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 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

10、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请思考: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

11、由。,提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4)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拓展: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两大特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是:包容性、开放性。 (1)包容性是指: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

12、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果日益丰富。其中,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现代最受称颂的概念之一”的是( ) A友好同盟互助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思想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解析】 首先排除C项,因其不属于外交范畴。其它三项相比,更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 【答案】 B,导学号14610727,二、中美关系的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

13、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1960年) 材料二 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1970年),材料三 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1971年 材料四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双方要始终坚持合作共赢、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不懈推进两国各界友

14、好交往,共同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和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杨洁篪纪念尼克松首次访华座谈会(2013年),请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尼克松对华的态度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是否成立?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尼克松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尼克松所说的“老朋友”指的是谁?这表明美中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什么问题?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如何发展中美关系的认识。,提示:(1)态度:敌视。 原因:两极格局(冷战);中国一边倒向苏联。 不成立,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2)友好。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或:摆脱越战泥潭) 说明实现国家利益是国家交往的目的。 (3)台湾民党当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障碍。 (4) 合作共赢,友好交往。,拓展: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 阶段特征: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形成原因:美国推行、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阶段特征: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形成原因 a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和对华关系。 b中国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