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79862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商人 ”。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业繁荣。 2.秦汉至隋唐 (1)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大运河 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 飞钱 问世。 4.宋元时期 (1)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

2、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商税收入 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 大都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5.明清时期 (1)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 徽商 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设立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政府设市令或 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宋朝时期,城市中 坊 和市

3、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 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 市舶使 ,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

4、进行贸易, 海外贸易税收 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 泉州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统治者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 ”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 朝贡 贸易占有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1)发展历程:产生于商,强盛于 西周 ,瓦解于春秋。 (2)基本特点: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

5、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耕地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3)实质:它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层层分封的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 (4)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统治者的改革,如鲁国实行“ 初税亩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逐渐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3.封建社会: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并存。 (1)三种制度的弊端:由于封建时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便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从而造成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加剧社

6、会矛盾,同时影响国家赋役收入。 (2)历代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 均田制 ;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2.目的 (1)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 3.表现 (1)战国时期: 商鞅 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

7、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影响 (1)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和保护小农经济,有利于农业发展,确保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封建政权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同时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打击了富商势力,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 (2)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根源。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8、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角度1:古代城市的演变 材料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并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答案】 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

9、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考点二,考点一,角度2: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问题】 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

10、对外贸易的特点。 【答案】 特点:交通发达;范围广泛,涉及亚、欧、非;政府设市舶使进行有效管理。,考点二,考点一,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和影响 1.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时间、地点先固定,后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物品: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投向市场。 (3)交易媒介: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货币,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影响 (1)中国古代商业建立在农业、手工业

11、发展的基础上,反过来也促进二者的发展。 (2)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3)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早期民主思想的出现。,考点二,考点一,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从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到以商贸经济功能为主。 2.从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程度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宽。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4.从城市布局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紧密相连。 5.从影响上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

12、式的变化。,典例 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元朝的交通状况。北宋以来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内河航运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中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参考答案】 B,考点二,考点一,1 “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

13、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 C.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发展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市”。从材料“每日中为市”“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中可以看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商业市镇。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与汉代、宋代和唐代的“市”无关,D项符合题意。,考点二,考点一,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

14、,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排除A项;隋唐时期坊市分开,不符合材料中“街市制取代坊市制”的信息,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形成规模,不符合材料中“开始兴起”的信息,排除D项。,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

15、展水平。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自(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1)观点一:同

16、意。 理由:宋代城市经济大大超过前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集镇、夜市、海外贸易兴盛。明清时期虽然有所进步,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商品经济总体不如宋朝。(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观点二:不同意。 理由:明清时期都市文明大大超过宋朝;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发达,商帮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处于转型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商品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高度发达;对人类文明有重要贡献。(答出其中四点即可),考点二,考点一,角度1:“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儿为官奴)。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问题】 概括上述材料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两者主张的差异。 【答案】 问题:共同关注如何摆正工商业和农业的地位。差异: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工商皆本。,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