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6讲 中国的农业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79359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6讲 中国的农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6讲 中国的农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6讲 中国的农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6讲 中国的农业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6讲 中国的农业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6讲 中国的农业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6讲 中国的农业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区域地理 新课标版,中国地理,第三单元,第六讲 中国的农业,第三单元,考纲解读: 1能够说明东西部、南北方的农业差异。 2能够分析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能分析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农业发展对策。 命题趋势: 1以地图为载体考查我国农业区的区位条件与农作物分布。 2结合农产品价格上涨、北方旱灾等问题,分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农业的地区分布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在_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2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1)东部:_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2)西部:这里天然草场广布,以_为主,有四大牧场:_、_、

2、_、_。,东部,种植,畜牧业,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3秦岭淮河南北的农业生产差异,旱地,水稻,花生,甘蔗,一年一熟,5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1)小麦、水稻的分布呈现“_”格局。 (2)油料生产形成了_和_两大生产区。 (3)糖料作物则呈明显的“_”分布特点。 (4)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_、_、_三大棉区。,东北林区,南稻北麦,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南甘北甜,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二、发展农业原则因地制宜 1原因:各地_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布局某种农作物和农业生产部门。 2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

3、)宜林则林:山区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发展林业可以_。 (2)宜粮则粮: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自然环境,保持水土,(3)宜牧则牧:内陆降水较少,但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 (4)宜渔则渔:河湖及沿海地区,适宜发展_。 (5)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等。,畜牧业,渔业,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科技水平,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三、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人口,耕地,农业结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读“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内容完成下表。 (2)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见下表: (2)地形(南方

4、以山地丘陵为主,北方以平原为主)、气候(南方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等方面的差异。,1.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 (1)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农业的地区分布,(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3)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发展农业条件整体良好;北方适宜发展旱田农业,但常受春旱的影响;南方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西北内陆干旱少雨,但可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青藏高原则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如下图所示:,2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区位条件分析 (1)九大商品粮基地 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

5、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率很高,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发展的区位条件图文结合具体分析如下:,(2)三大棉区,(3)其他经济作物,1.中国粮食问题及产生原因、解决途径,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问题: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2)对策: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考点剖析1 农业发展问题,(1)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

6、食产量持续上升,(2)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了统计图表的判读。由图可知,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可以2005年为分界点,之前几年下降速度很快,之后几年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并不是持续上升的,可以2003年为分界点,19992003年期间产量是逐年减少的,2003年后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因此答案为D。第(2)题,本题考查了农业活动的有关知识。粮食产量的提高并不与耕地面积减少趋缓有关,而是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国家政策、农业科技

7、等有关。2003年以后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其主要是由于国家的惠农政策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答案】 (1)D (2)C,考点剖析2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地理现象。同纬度地区,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因此甲地总是比我国同纬度其他地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但不同纬度日出早晚除了与东西位置有关外,

8、还与昼夜长短有关,因此甲地并非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故A项错误;漠河地处北极圈以南,夏至日不会出现极昼现象,故B项不正确;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水岭为阴山,故C项错误;松花江干流冬季有结冰现象,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初冬或初春结冰与融冰时出现凌汛现象,故D项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了东北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根据东北平原由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根据该区域河流流向分析,东北平原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A项正确;东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故B项错误;东北平原地区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实行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故C项错误;东北平原是我国

9、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非商品棉基地,故D项错误。,【答案】 (1)D (2)A,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因素对“四极”形成影响不大的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起伏 D洋流 2影响图中甲地区农业发展的直接限制性因素是( ) A光照弱 B气温低 C降水少 D冻土分布广 答案:1.D 2.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分析。第1题,本题注意审题。我国只有东部面临海洋,因此对“四极”形成影响不大的是洋流,D正确。第2题,甲为青藏高原地区,其海拔高,气温低,热量较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B正确。,3.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是( ) A面向城市市场的集约化、商品化农业 B单产高,但商品率

10、低 C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D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4我国该类农场的典型分布区的区域特征是( ) A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B农业实现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C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D大陆性稍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区 5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人口大规模迁往我国该类农场的典型分布区的主要原因是(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A B C D,答案:3.C 4.D 5.C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第3题,注意结合表格内容分析:图示作物是小麦,基本上是春播秋收,且主要作为商品“售卖”,可推断其农业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故其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

11、高。第4题,该类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东北最为典型,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实现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是我国季风水田农业特点。“伏旱严重”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第5题,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70年代”,结合历史背景。,二、综合题 材料一 “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称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当前各地方行政村积极开展“互换并地”的政策,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材料二 在吉林省延边,很多农村青壮年出国劳务、进城打工。为解决农村无人

12、种地的难题,2008年延边开始探索“家庭农场”模式,即由农场承包村民的土地,付给村民租金。几年来全州土地流转面积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城镇化率达到67. 04%。,(1)分别评价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 (2)概述“家庭农场”对吉林延边地区的积极影响。 (3)分析上海农业用地基本分布于松江、崇明等郊区的原因;分析松江“家庭农场”大量生产蔬菜的原因。,答案:(1)延边:夏季水热配合好;农作物生长期短(热量条件不足、易发生旱涝灾害、低温冻害)。松江: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优越;易发生旱涝灾害。 (2)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3)农业用地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外围地区。 上海市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大,蔬菜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解析:第(1)题,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就是分析农业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及气象灾害等方面;第(2)题,结合材料二总结、分析即可;第(3)题,运用城郊农业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