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78619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6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一 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的概念与实例,2.判断种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分析实例,需要弄清是同种生物还是不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不同种生物要注意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牛吃秸秆。,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 (1)

2、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图示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角度 种间关系的判断 1(2015海南卷改编)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A正确;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B错误;互

3、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 答案:B,2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

4、争,可排除A、B项。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故可排除D项。图a和图b中的物种2所需要的资源条件都与物种1和物种3所需要的存在交集,即物种1和物种3都同时和物种2发生竞争,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物种2存在被排除的危险,C项正确。 答案:C,1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 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

5、氧量等。 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2)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垂直结构。 a表现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2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群落演替的特征。 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

6、杂,物种多样性增加。,(3)群落演替的原因。 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的干扰。 (4)群落演替的方向。,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5)群落演替的结果。 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

7、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清错破疑 群落演替的二个易误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角度一 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3(2015课标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木阶段比灌木阶段为动物提供更丰富的食物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

8、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灌木阶段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答案:D,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解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

9、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则属于初生演替;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从而引起了群落演替,因此说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答案:C,角度二 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 5(2015四川卷)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

10、) A光强大于140 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 255 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解析:140 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饱和点,当光强大于140 molm2s1时马尾松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A项错误;光强小于1 255 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速度,B项错误;森林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

11、能量总和,即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项正确。 答案:D,6(2016郑州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 B2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12、,解析:1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生物,所以此演替为次生演替;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发生的演替过程一般为草本灌木乔木;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与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竞争,处于竞争劣势的并不一定在短时间内消亡;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B,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丰富度的研究,2实验过程 (1)

13、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3)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4)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1)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

14、作用。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B_,理由是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D_,理由是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2)如图表示的是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该装置采集主要利用了小动物的什么习性?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答案: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

15、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动物,并利于保存。 (3)各动物类群密度(个体数)能代表群落丰富度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而群落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7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 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法。 答案:C,8土

16、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析: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