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1.4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78540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7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_1.4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_1.4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_1.4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_1.4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_1.4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_1.4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_1.4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二,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地震波,2.地球的内部圈层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一,二,一,二,思考讨论 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提示: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湖中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一,二,一,二,3.生物圈 (1)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意

2、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思考讨论 地球内部圈层有明确的界线,外部圈层是否也有明确界线? 提示: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没有明确的界线。如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而组成水圈的水有陆地水,也有大气水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问题导引 材料: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探究点一,探究点二,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A、B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A、B分别是哪种地震波?为什么? 提示:A为横波,B为纵波,因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从图中可以看出,

3、A传播速度慢,B传播速度快。 (2)图中的D、F分别是哪个界面?地震波在穿过这两个界面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 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地震波在通过古登堡面后,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说明其上下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状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两个面可以作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探究点一,探究点二,(3)图中C、E、G、H分别是指地球的哪些圈层? 提示: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外核,H为内核。 (4)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提示

4、: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1】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统称为 ,A+B+C统称为 ,D是 ,C+D+E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 , 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F以下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A、B厚度不同,分别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A、B和C均位于100千米深度(软流层上界)以上,共同构成岩石圈

5、,D位于100400千米深度,应为软流层,C+D+E属于上地幔的三个组成部分,属于地幔。F为莫霍面,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纵波均明显加速。古登堡面(G)向下,横波完全消失。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2)莫霍面 G (3)(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问题导引 材料: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图中分别是指地球的哪个圈层? 提示:为岩石圈,为水圈,为大气圈。 (2)生物圈占有图中圈层的哪些部分? 提示: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圈层的底部、(水

6、圈)圈层的全部和(岩石圈)圈层的上部。,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2】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所示的圈层甲、乙、丙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对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是有机圈层 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存在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A. B. C. D.,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第(1)题,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与其他圈层相互渗

7、透、相互影响,岩石圈位于各圈层的底部,水圈位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第(2)题,甲圈层(生物圈)是有机圈层,同时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1)D (2)D,1 2-3 4-5 6,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整个地幔 B.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水圈是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解析: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答案:B,1 2-3 4-5 6,读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第23题。,2.图中曲线表示的

8、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3.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千米/秒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第3题,此波传播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 答案:2.B 3.A,1 2-3 4-5 6,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4.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 A.为地壳 B.为岩石圈 C.为软流层 D.为下地幔 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圈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

9、速增加 B.圈层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大 C.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1 2-3 4-5 6,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海拔数据可知,为大气圈的一部分,为地壳,为软流层,为外核,为内核。第5题,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少。外核(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层横波能穿过。 答案:4.C 5.B,1 2-3 4-5 6,6.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

10、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 ,B为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1 2-3 4-5 6,(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 ,D+E ,F+G 。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第(2)(3)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4)题,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1 2-3 4-5 6,答案:(1)A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 地幔 地核 (4)画图略(软流层以上部分)。 (5)由于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