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幼儿的心理发展_四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675933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幼儿的心理发展_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发展心理学幼儿的心理发展_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发展心理学幼儿的心理发展_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发展心理学幼儿的心理发展_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发展心理学幼儿的心理发展_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幼儿的心理发展_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幼儿的心理发展_四(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幼儿的心理发展,一、幼儿的游戏,小组讨论:,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 最喜欢的是什么? 你认为哪个游戏对你的影响最大?,(一)游戏的种类,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 1、练习性游戏:抓、摸、丢东西 2、象征性游戏: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 3、结构游戏:运用材料进行建筑或构造 3、规则游戏:按一定的规则从事的游戏,从社会性的角度分 1、旁观游戏 2、独自游戏 3、平行游戏 4、联合游戏 5、合作游戏,(二)游戏理论,1、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论 代表人物:席勒、斯宾塞 主要观点: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松弛说(娱乐论),代表人物:拉扎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不是发泄精力

2、,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游戏可以解除机体紧张状态。,复演说,代表人物:霍尔(美国) 主要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练习论(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格罗斯 主要观点: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成熟说,代表人物:博伊千介克 主要观点: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发泄论(补偿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能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认知动力说,

3、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觉醒-寻求理论 代表人物:伯莱恩,哈特 主要观点平:中枢神经系统有维持最佳觉醒水平的要求,最佳觉醒水平使个体感到舒适。游戏的作用在于在缺乏刺激时寻求刺激,避免厌烦等不良的状态,提高觉醒水平。,元交际理论 代表人物:贝特森 主要观点:元交际是指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识别、理解对方交际表现中的隐含意义的活动。,(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与特点 渴望社会生活 具体形象性 情境性与模仿性 2、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对情感发展的作用 对社会性形成的作用,二、幼儿的言语发展,(一

4、)语音发展 4岁左右,儿童的正确发音率有明显提高。 正常情况下,4岁儿童语音发展基本结束。,(二)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的发展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3-4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 2、词类的扩展 实词虚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3、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消极词汇不十分理解或虽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积极词汇能正确理解和使用的词汇,(三)语法的发展,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陈述句疑问、否定、感叹、祈使句 对双重否定句和被动句不能完全理解 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句子长度的变化 是衡量早期儿童语言发展的指标,句子的长度,表 儿童简单陈述句

5、句子长度的发展 - 年龄 (岁) 2 3 4 5 6 句长(词数)2.9 4.6 5.8 7.9 8.4 -,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 3岁前多对话语 从情景性言语过度到连贯言语 有研究表明,4岁儿童情境言语占66.5%,6岁儿童51%。 独白言语和连贯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口语表达,三 幼儿认知的发展,(一)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一是具体形象性,即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 经验性、表面性、拟人化 二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三是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行动的总结伴随行动行动的计划,(

6、二)皮亚杰对幼儿思维发展的研究,前运算阶段的关键特征(2-7岁) 形成和运用象征,建立各种符号系统。,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点,单维思维 (http:/ 自我中心的思维 思维的不可逆性 不合逻辑的推理,(三)幼儿认知发展研究的新领域心理理论,1、心理理论的概念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陈英和(2001),一般认为,儿童在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即4岁儿童就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愿望、信念等来理解他人的行为。,2、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经典范式 错误信念任务 这类研究始于Wimmer和Perner的研究,旨在探讨儿

7、童能否不受自己关于某一客体位置的错误信念的影响,而能正确地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让被试观察玩偶演示的故事:男孩马科思(Maxi)将巧克力放在厨房的一个碗柜(位置A),然后离开;他不在时,母亲把巧克力转移到另一个碗柜(位置B)。要求被试判断马科思回厨房拿巧克力时将在何处寻找。,表面欺骗任务 实验者向被试出示一个从外观不难知道里面装有何物的盒子(如糖果盒),并问盒子里面是什么。在被试回答为“糖果”后,实验者打开盒子表明里面装的是铅笔,然后将铅笔放回盒子,并问被试:其他孩子在打开盒子之前,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结果,3岁儿童能力有限,无法利用最显然的外表线索; 5岁儿童就克服了实验任务中几乎所有困

8、难。 从3岁到5岁的变化,迄今已为近百个研究所证实。,3、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因素,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 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相关Perner Ruffman&Leekman(1994),家庭言语交流方式 交流的主动程度 谈论情感因果关系的次数 父母对儿童运用心理术语的反应,假装游戏 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游戏的次数 与父母儿童之间假装游戏相比,儿童和兄妹之间的假装游戏的质量、数量和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有更高的相关,四、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三)性别化,(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9、 自我控制,1、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第一反抗期出现) 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2、幼儿的自我体验自尊,指自我所作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及由此引起的情感。 自尊对于自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的萌芽,如犯了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不愿被人当众训斥等; 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体验到的自尊感分别为: 3-3.5岁10%,4-4.5岁63.33%,5-5.5岁83.33%,6-6.5岁93.33%,3、自我控

10、制,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的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控能力的儿童一般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自控的表现: 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迟满足 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和延迟满足。 麦克拜(Maccoby,1980),自我意识,(二)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利用临床法(谈话法)和对偶故事进行研究,提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偶故事,A. 有个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去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子里有15只杯子,结果他撞到了盘子,敲碎了15只杯子。,B.另一个男孩叫亨利,有一天妈妈出去了,他想偷碗柜里的果酱吃

11、。果酱放得太高,他的手够不着,结果撞碎了1只杯子。 问题: 哪个孩子更应该受到惩罚?为什么?,下面是实验者和一名6岁孩子的对话,实验者:这个故事你懂吗: 被试:懂 实验者:第一个孩子干了什么? 被试:他敲碎了15只杯子 实验者:第二个孩子呢? 被试:他不小心敲碎了1只杯子,实验者:第二个孩子怎么会不小心打碎杯子的呢? 被试:因为他笨手笨脚,拿果酱时把杯子碰了下来 实验者:这两个孩子哪个更调皮? 被试:第一个,因为他敲碎了15只杯子 实验者:如果你是爸爸,你对哪个孩子惩罚得更厉害些 被试:打碎15个杯子的那个,实验者:他为什么会打碎15个杯子? 被试:门关得太紧,撞倒的,他不是有意的 实验者:那

12、么第二个孩子呢? 被试:他想拿果酱,手伸得太远,把杯子敲坏了 实验者:那他为什么要拿果酱呢? 被试:因为妈妈不在,就他一个人,第1 阶段:前道德阶段( 2-4岁),他们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不能对行为的道德价值做出判断,因而是前道德的。,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 非此即彼,认为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 只重视行为导致的后果,而不考虑行为动机; 主张抵罪式惩罚为了惩罚而惩罚; 最后,儿童把惩罚理解为天意。,第2阶段:道德实在论阶段(5岁-7岁),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1岁),认为规则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不只考虑后果,还考虑动机 判断不再绝对化 主张回报的惩罚惩罚与错误行为相符合

13、惩罚较温和,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皮亚杰,(三) 性别化,性别化的内容: 性别认同 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生理性别)。,正确使用性别标签 稳定性 坚定性 发生学基础,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期望。,性别角色认同 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心理性别) 性别角色偏爱 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性别化过程: 性别认同发展 2岁左右能区别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5到3岁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3-5岁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

14、定性,5-7岁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一项研究让儿童看两个性别不同的娃娃,问他们娃娃分别从事什么活动。 结果表明,几乎所有2.5岁的儿童都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3.5岁儿童知道得更多。,性别行为的发展 产生:14-22个月对玩具的偏爱; 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end,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伙游戏,规则游戏,独自游戏,独自游戏,结伙游戏,下一张,结伙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三山实验,Berk, p.230,对皮亚杰研究的修正,博克(Borke,1975)设计了“农场景观”实验,证明355岁的儿童90显示了非自我中心。,警察实验,由心里学家修

15、斯所设计。 他用两块版子交叉成十字形状(就是形成四个象限),然后用了两个玩具娃娃,一个代表警察、一个代表小男孩,要求受试儿童将小男孩放在警察看不到的区块。 修斯后来还增加了警察的数量,让儿童做同样的测验。 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准确度相当高,警察追小偷,張春興, p.104,另有研究表明: 给儿童一个内表面贴有照片的木制开口四方体,要求儿童将照片呈示给坐在对面的人看。 结果,几乎所有2岁和2岁以上的儿童都能将四方体的开口转向成人,而不是面向自己。,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数目守恒,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数目守恒,?,数目守恒,长度守恒,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面积的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重量的守恒,基本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