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二版张玮第二章节国际分工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2655335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第二版张玮第二章节国际分工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国际贸易第二版张玮第二章节国际分工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国际贸易第二版张玮第二章节国际分工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国际贸易第二版张玮第二章节国际分工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国际贸易第二版张玮第二章节国际分工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第二版张玮第二章节国际分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第二版张玮第二章节国际分工(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国际分工,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芭比娃娃的国际分工,反映国际分工的指标,主要包括: 一国对外贸

2、易(国际贸易)结构; 一国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一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 等,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 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二.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标志: 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双重依赖性:一是经济上依赖少

3、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亚、非、拉国家依靠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此时的商品交易所开始依照商品大类品种实施专业化经营,并引入期货交易。,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

4、体系的建立,参加 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是为世 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许多产品 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许多国家劳 动者的劳动。,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

5、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发展。,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 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

6、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采取垂直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实质上,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载体。,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

7、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 着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渐显著,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资本流动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居于主导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分工获得发展 产业内分工的发展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其发 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的

8、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检验。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代表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斯密的国富论整体贯穿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贸易思想是其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

9、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他通过对家庭和国家的对比分析来描述国际分工、贸易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他的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

10、,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 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表示。,劳动生产

11、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举例: 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比较优势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李嘉图

12、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 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 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 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 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 得利益。,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

13、取其次劣”。,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与斯密基本相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存在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关于“比较优势”的衡量或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 于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 1125083,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仍沿用上例的数字, 英国毛呢相对于酒

14、的劳动生产率 = 葡萄牙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12089,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2)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与单位产品B要素投入的比率。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B) = 采用此衡量方法条件下,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另一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相对成本 =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相对成本 = 0891.2,葡萄牙在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我们继续利用上例的数字计算毛呢相对于酒的相对成本。 英国毛呢相对于酒的相对成本 = 葡萄牙毛呢相对于酒的相对成本 = 0831.125,

15、说明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对现实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它认为一国在产品的生产上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取利益,但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比较:HO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理

16、论。,两个理论均从供给方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古典理论强调比较成本的差异源于生产要素效率的差异(李嘉图: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歇学说则把比较成本的差异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重(密集性)不同。,要素禀赋学说,(一)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Heckscher-Ohlin Theorem),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HO 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 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不同 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两个关键概念,1.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 用“丰裕”和“稀缺”表示。丰裕是相对的概念,用资本 劳动比率,即人均资本来衡量。例如,中国是劳动相 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是资本相对丰 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