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一中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2598753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一中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一中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一中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一中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一中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一中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一中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焦作市20102011学年(上)语文必修1试卷 注意: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16页是试题卷,第710页是答题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漫溯(shu) 桀骜(o) 火钵(b) 百舸争流(k)B彳亍(ch) 弄堂(ln) 喋血(di) 挥斥方遒(qi)C作揖(y) 谦逊(xn) 颓圮(q) 长歌当哭(dn)D青荇(xn) 解剖(po) 凌侮(w) 载人航天(zi)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错的一项是(3分)A惨象 忏悔 芦柴棒 直刺九霄B景仰 漂泊 轧票处 绿草如茵C撰写 弥漫 雏菊花

2、 胆战心惊D婆娑 莴苣 万户候 浪遏飞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B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没有剑拔弩张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威,诗人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娓娓动听的陈述之中。C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步履稳健,风神潇洒,这就是梁任公先生。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4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包身工作于

3、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B“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大约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C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D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新词新语又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 , , , , 。别人赶它走,用脚

4、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用舌头舔舔 用脚爪在他身上抚摸亲热地叫着 到处闻闻 扑到他跟前A B C D二、(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

5、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

6、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杀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B荆轲顾笑武阳 顾:只,仅仅。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持千金之资币物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C.图穷而匕首见 拔剑切而啖之D.乃欲以生劫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为了能够接近

7、秦王,荆轲通过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得以在咸阳宫拜见秦王,可见其行事周密,巧于谋划。B.荆轲正在进献督亢地图的关键时刻,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却神色异常,这既表现了秦王的威风,又衬托了荆轲的沉着机智、视死如归。C.在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 “尽失其度”,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荆轲这一虎胆英雄的形象。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阅读比较下面的诗节,回答问题。轻轻的我走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我

8、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 不带走一片云彩。 节选自徐志摩再别康桥10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比较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什么异同?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怅寥廓,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戴望舒雨巷)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夫仁者,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更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

9、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

10、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11、。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

12、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充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久。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12“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4分) 13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5分) 14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