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学卢洪友第10章税收原理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581866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6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部门经济学卢洪友第10章税收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卢洪友第10章税收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卢洪友第10章税收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卢洪友第10章税收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卢洪友第10章税收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部门经济学卢洪友第10章税收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部门经济学卢洪友第10章税收原理(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税收原理,一、税收概述,1.税收的内涵 税收:政府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范,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2.税收的特征 (1)无偿性:是指政府征税以后,税款就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由政府预算安排直接用于满足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也不付出任何形式的直接报酬和代价。 (2)强制性:是指一切有纳税义务的主题都必须依法缴纳的,它并非纳税人的自愿奉献。 (3)确定性:是指政府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及其征收比例等税制要素,并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 税种的设置 两部门模型(教材图10-1),二、

2、税制要素与税种分类,1. 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税法规定的直接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负税人 扣缴义务人,2. 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征纳税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客体或标的物。 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是对征税对象的质的界定。 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据以计算征税对象应纳税款的直接数量依据,是对征税对象的量的规定。,3. 税率 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它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比例税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相同的征收比例。 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

3、率 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累进税率:随着征税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的征税数额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征税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 全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按本级的税率计算税额,将计算结果相加后得出应纳税额。 超率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设某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25000元,分别按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其应纳税额。,(1)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所得额为25000元的,适用税率为20

4、%,则: 应纳税额=2500020%=5000(元) (2)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 从表中可知,在所得额25000元中,分别适用的税率档次和应纳税额为: 4000元的适用税率为5%, 税额=40005%=200(元) 400010000元部分的适用税率为10%: 税额=(10000-4000)10%=600(元) 1000020000元部分适用税率为15%: 税额=(20000-10000)15%=1500(元) 2 000025000元部分适用税率为20%: 税额=(25000-20000)20%=1000(元) 应纳税款=200+600+1500+1000=3300(元),超率累进税率,全额

5、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各有不同的特点: (1)在征税对象数额相同、名义税率相同的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的税负重,超额累进税率的税负轻。 (2)在征税对象数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征税对象数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3)在计算方法上,全额累进计算简便,超额累进计算复杂,为了克服这一计算上的缺陷,在实际工作中常使用“速算扣除数”来简化计算过程。,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而不采取百分比的形式。 按其适用范围又可分为3种类型: 1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2幅度定额税率 3分级定额税率,4.纳税环节、纳税期限与纳税地点

6、 纳税环节 纳税期限:税收法律制度规定的关于税款缴纳时间方面的规定。 纳税地点:税收法律制度规定的各个税种的纳税人具体缴纳税款的地点。,5.税收优惠 减免税,是指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采取减少征税或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税收的减免税,是政府的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起的作用往往也很大。 税基式优惠 税率式优惠 税额式优惠,6.税务违章处理 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税务违法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 纳税人的税务违法行为通常有偷税、漏税、抗税、欠税等。 税务违章处理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是维护税法严肃性的重要手段。,税种分类 以征税对象为标准,税收划分为商品和劳务课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等 以税收负担能

7、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以计税依据的度量方法为标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以税额与征税对象价格之间的关系为标准,税收划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1)商品劳务课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 商品劳务税:根据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进行课征,包括所有以商品和劳务服务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所得税:根据纳税人取得的收入或利润额进行课征,是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纯收入)为征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财产税:根据纳税人财产数量或价值额进行课征,是以财富的存量形式,即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2)直接税与间接税 直

8、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这种税的纳税人就是负税人。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够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种,这种税的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一般认为对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3)从量税和从价税 从量税,亦称从量计征,采用前一种税基形式,以课税对象的重量、面积、件数、容积等数量指标为依据,采取固定税额计征税收。 从价税,亦称从价计征,采用后一种税基形式,以征税对象的价值或价格为计税依据。,(4)价内税和价外税 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 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 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

9、价 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三、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1.税收负担及其分类 税收负担是指税收给社会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负担 宏观税收负担与微观税收负担率 拉弗曲线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税收,高收入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用高低两种不同的税率 。 税率、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存在着一个可以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最佳税率。,直接税收负担和间接税收负担 直接税收负担和间接税收负可以反映出在既定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下微观税收负担的最终分配结构。 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 与名义税负相比,实际税收负担反映纳税人实际承担的税负水平,它

10、的变化对纳税人经济行为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2.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亦称税收负担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税收负担全部地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少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归宿,即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 税负转嫁的方式:前转、后传,前转亦称顺转,即纳税人将所缴纳的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嫁给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后转亦称逆转,即在纳税人不能采取提高商品或劳务价格的方法向前转嫁税收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可以向后转嫁税收负担。 税收资本化:纳税人在购买不动产或有价证券等资本品时,将以后长期持有该资本品期间内的应纳税款

11、,在买价中预先扣除,以后虽然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际上是由卖方负担。,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 供需弹性 市场结构 税种的性质 征税范围的广度,四、税收原则,1.效率原则 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应当有利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保证并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率的总体提高。 (1) 税收的超额负担(2) 税收中性原则(3) 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税收的行政效率 征税费用:指税务部门在征税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纳税费用:纳税人依法办理纳税事务所发生的费用。 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一方面应采用先进的征收手段,节约征管方面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应简化税制,使纳税人容易理解掌握,减少纳税费用。,2.公平原则 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受益原则:将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得的利益大小作为税收负担分配的标准。 支付能力原则: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来分担税收 客观说 主观说,3. 最优税理论 最优税收:从公平和效率的意义上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税收。在社会对公平的期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最佳平衡的征税方式。 最优商品课税 逆弹性法则 最优所得课税,(三)最优税收理论,最优税收:从公平和效率的意义上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税收。在社会对公平的期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最佳平衡的征税方式。 最优商品课税 逆弹性法则 最优所得课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