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566413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总体规划,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系 殷洁 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为什么要预测人口规模(含城市化水平)? 根据人口规模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 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是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基础; 人口规模是推算各类型用地需求和设施配置需求的基础。 无论采取任何方法,人口规模仅为估算结果!,第二讲 城市规模预测,一、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市域总人口的组成 市域总人口=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户籍非农人口+户籍农业人口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户籍城市化水平=户籍非农人口/户籍总人口 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户籍非农人口+

2、外来常住人口)/市域总人口,基本概念,预测人口规模的步骤与方法,第一步:户籍人口预测 方法一:年平均增长率法 方法二:曲线拟合法(需历年人口数据) 第二步:外来常住人口预测 方法:基于就业岗位和带眷系数推算 以上两步结果相加,可得出市域总人口规模,户籍人口预测:年平均增长率法,常速发展方案 2006年,南京市的户籍城市化水平为77.63,综合城市化水平为82.02。 以2006年统计的全市户籍人口607.2万人为基数,2002年撤县设区后四年的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89/年,至2020年基本维持这一速度,以2/年的年平均速度增长,2020年至2030年降低为1.5/年。同时,全市的户籍城市

3、化水平从2006年的77.63达到2020年的85,到2030年的88。 推算的结果是,2020年全市的户籍人口增加到801万人,2030年增加到930万人。,户籍人口预测:年平均增长率法,中速发展方案 仍以2006年统计的全市户籍人口607.2万人为基数,至2010年城市户籍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年,2020至2030年降低为2/年。同时,全市的户籍城市化水平从2006年的77.63达到2020年的85,到2030年的90。 推算的结果是,2020年全市的户籍人口增加到858万人,2030年增加到1046万人。,户籍人口预测:年平均增长率法,高速发展方案 仍以2006年统计的全市户籍人

4、口607.2万人为基数,至2010年城市户籍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年,2020至2030年降低为2.5/年。同时,全市的户籍城市化水平从2006年的77.63达到2020年的88,到2030年的92。 推算的结果是,2020年全市的户籍人口增加到918万人,2030年增加到1176万人。,户籍人口预测:曲线拟合法,户籍人口预测:曲线拟合法,基于南京19862006年的户籍人口总数,通过曲线拟合分析,得出三种拟合度较高的曲线,分别对应常速、中速、高速三个方案。 常速发展方案 通过线型模型拟合预测,拟合方程式: Y(n-1985)*5.899+466.23,其中,Y表示预测年末总人口,n表示预测

5、年份。,户籍人口预测:曲线拟合法,中速发展方案 通过二次模型拟合预测,拟合方程式: Y0.152*(n-1985)2+2.558*n+479.039,其中,Y表示预测年末总人口,n表示预测年份。 高速发展方案 通过三次模型拟合预测,拟合方程式: Y11.324*n-0.822*n2+0.029*n3+461.128,其中,Y表示预测年末总人口,n表示预测年份。,户籍人口预测结果,基于上面户籍人口的预测,本研究认为按照中速发展方案进行城市规划的空间与设施预控、预留是一个比较可取的方案。 校核两种模型数值,我们得出:至2020年,南京市域户籍人口将达800万,户籍城市化水平为85;至2030年,南

6、京市域户籍人口将达900万,户籍城市化水平为90。,第一步:户籍人口预测 第二步:外来常住人口预测 方法:基于就业岗位和带眷系数推算,基于就业岗位的外来常住人口预测,考虑到外来常住人口与产业的高度相关性,可基于从业人口来预测未来南京外来常住人口的数量: (1)三次产业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预测值)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预测值) (2)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由历史数据曲线拟合预测 (3)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三次产业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 (4)总从业人口=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相加 (5)户籍人口中从业人口数=户籍人口(预测值)*设定比例(预测值) (6)外来常住人口中的从业人口=总从业人口

7、-户籍人口中从业人口数 (7)外来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中的从业人口*带眷系数,常速发展方案 根据近几年从业人口的统计分析得出,南京户籍总人口中的从业人口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0左右。考虑到南京未来老龄化现象的持续加剧,这一比重的变化不应很大。所以,预测至2020年户籍总人口中从业人口占的比重为53,2030年达到55。由此,推算出2020年和2030年户籍人口的总就业人数分别为424万人和533.5万人。所以,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有的就业岗位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别为83.68万个和81.04万个。按1.5/人的带眷系数估算,至2020年和2030年南京的可容纳的外来常住人口分别为126万人和1

8、22万人。,中速发展方案 预测至2020年户籍总人口中从业人口占的比重为55,2030年达到58。由此,推算出2020年和2030年户籍人口的总就业人数分别为440万人和562.6万人。所以,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有的就业岗位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别为116.44万个和191.61万个。按1.5的带眷系数估算,至2020年和2030年南京可容纳的外来常住人口分别为175万人和287万人。,高速发展方案 预测至2020年户籍总人口中从业人口占的比重为58,2030年达到60。由此,推算出2020年和2030年户籍人口的总就业人数分别为464万人和582万人。所以,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有的就业岗位在20

9、20年和2030年分别为204万个和479.48万个。按1.5的带眷系数估算,至2020年和2030年南京可容纳的外来常住人口分别为306万人和719万人。,外来常住人口预测结果,中速发展方案是外来常住人口预测比较可能的一个方案。但是,考虑到一部分外来常住人口可能转变为机械迁入的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会很快。 在中速发展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校核。得出,至2020年,南京市域外来常住人口数为200万人;至2030年,南京市域外来常住人口数达300万人。,市域总人口初步预测结果,2020年 市域总人口=户籍800万+外来200万=1000万 2030年 市域总人口=户籍900万+外来300

10、万=1200万,第三步:基于生态容量的极限人口校核 方法一:宜建设用地推算法 方法二:生态逾渗理论(生态中位理论) 方法三: “三三制”生态理论 方法四: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木桶理论”法,南京市域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132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500平方公里,林地1200平方公里(2005年数据)。按照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测算,除去这些用地,剩下来的宜建用地面积为1765平方公里(图4-1)。如果按规划城乡(包含乡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125平方米/人计算(一种比较集约的水平),南京可容纳的总人口为1410万人。 按照生态逾渗理论(生态中位理论),城市建设用地不应超过

11、城市去掉基本生态用地后剩余用地的50,否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南京市域面积中去掉不可建设的基本生态用地(水域、林地)后面积为4600平方公里;根据生态逾渗理论,在剩余的用地上可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为2300平方公里,按照城乡人均建设用地125平方米/人计算,其人口容量是1840万。 根据另一种“三三制”生态理论,城市中禁止开发的土地、限制开发和优化开发的土地应各占城市总用地的1/3为宜。由此计算得出,南京优化开发的土地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按照城乡人均建设用地125平方米/人计算,其人口容量是1800万。这两个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南京市生态环境可以承载人口的极限值。,第四步:基于上位规划的人口

12、规模校核 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中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江苏属于快速城镇化后期速度放缓的省份,当前城镇化数量增长还有一定潜力空间,但是凸现的城镇化问题较多。近期主要解决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协作、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共享等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远期进入成熟稳定过程。预计到2020年,江苏省总人口为9000万人,城市化水平60,其中南京市的人口1000万左右。,市域总人口 预测结果,基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人口的预测以及前面的分析预测,综合南京的生态环境容量,本研究认为:2020年市域总人口大约在1000万左右,综合城市化水平88%;2030年市域总人口1200万左右,综合城市化水平92.5%。南京市域远景人口的适宜规模应控制在1300万以内。,二、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用地规模=市域总人口*人均建设用地 或者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市域人口空间分布,分别计算再相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