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52053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资料(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进学解 韩愈 一 重点实词解释(是词类活用的,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311 进学解 使有所进步2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实施3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提拔 同”俊”4 孰云多而不扬 提拔举用5 细大不捐 舍弃6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名作动,古时鞋里垫的草,这里指填补. 张大7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贬谪8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闲散 同“现”9 头童齿豁 光秃 缺损10 卓荦为杰,校短量长 卓越 同“较”,比较11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求12 乘马从徒 使跟从13 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谋算 同“卑”,低下14 障百川而东之 使向东15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翻阅二 重点虚词解释 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 之 寻坠绪之茫茫 定后标志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到 障百川而东之 代词于 公不见信于人 表被动,引出对象 宰相之方也 的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对于 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在三 重点句式1 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宾语前置2 寻坠绪之茫茫 定语后置3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被动句4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 宾语前置四 句子翻译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

3、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3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4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5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选拔人才既明察又公正,聪敏和拙笨的人都能得到合理进

4、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则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宰相的治国方术了。6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可是名声也随之增大了,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7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东流入海,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五 文章主旨及表达技巧作者假托向学生训

5、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 有司的明不明、 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 的牢骚和不满,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 的讽刺和愤懑。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本文用问答对话的方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文章中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

6、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以及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都不过是反话正说。 朋 党 论一 实词1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结为私党,互相援引 2则同道而相益 互相帮助3则反相贼害 残害4则同心而共济 取得成功5则天下治矣 安定太平6更相称美 互相7而周用以兴 因而 8目为党人 看作9汉室大乱,后方悔悟 才10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讥诮,责备11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拿12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通“餍”,满足13治乱兴亡之迹 事迹14而进元、恺君子之朋 进用,任用15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 比得上二虚词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因为 以之修身 / 以之事国 用以 然纣以亡国

7、因为 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因为 然周用此以兴者 相当于“而”,连词,不译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结成为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表被动 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是虽 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即使三特殊句式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被动句四翻译1 然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耳聪目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2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当他们利益一致时,暂时互相勾结结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

8、到他们见到利益而各自争着想先得到,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相互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全。3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用他们来修养品德,那么彼此道义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他们来治理国家,那么能够同心协力,共同取得成功。4 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没有赶得上周的;可是周却因此而兴盛,那是贤能的人虽然多也总觉得不满足。五文章的主要观点 故为人君者,但当

9、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六写作特色(一)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名 二 子 说苏洵一 实词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作用2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除去,去掉3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掩饰4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循着,沿着5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参与6车仆马毙 倾覆 仆倒二 翻译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啊,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三 课后习题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

10、,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四 写作特色引物托喻,字少蕴深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阐述他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借以预料自己两个儿子一生的命运。依苏轼、苏辙二人的生平来看,作者对儿子人生的预测相当准确的。表现了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一、重点实词:1.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少 厚 3.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自降身份,屈己尊人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带着臣妾 名作动 5.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让作王 使动用法 6.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气

11、 相当 符合 二、重点虚词1.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 通猝,突然2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用,介词 .以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 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来,目的连词 3.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用来,连词 所以 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 的原因三、重点句式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被动句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四、句子翻译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

12、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贵族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生命,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5.且

13、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6.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野草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而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五。内容概要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认为“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先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充分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忍小忿而就大谋”,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但把刘邦项羽的成败,完全归之于忍与不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