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51497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小农经济的地位: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农业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 农业空间布局: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及经济中心的南移 商业:“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的优点:1、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

2、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是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2、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缺点:1、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2、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特点: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井田制瓦解的原因:1、生产力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根本) 2、各诸侯国税制改革(直接)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占支配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

3、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采取措施:“均田”“限田”(目的: 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的原因:1、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发展,无地少地农民出现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农民身份提高 4、地多人少租佃关系的影响:1、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土地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2、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3、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劳动雇佣关系)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发明。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官营手工业:

4、优势:1、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2、拥有高水平的工匠 3、对产品质量严格管理 弊端:1、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2、强制工匠服役顺口溜:1、汉代始煤,北宋普遍;南宋始炭,明代流行;上古缫丝,西周发展;汉丝国,唐缂丝;宋末元初,棉纺现;元黄道,松江中,明代后期布主要。2、东汉青,南北白,日常唐,景德宋,彩瓷元明清。“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维护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的影响: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周至唐代城市中的市:受严格控制宋代城市中的市:放松限制时间有时间控制无时

5、间限制,有夜市地点县级以上城市设有,且在城中特定位置市普遍分布,分散在城中管理受府严格控制不受官府直接监视明中后期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实施海禁、矿禁政策 政治:“重本抑末” 的政策打压 思想:文化专制,鄙夷科技,重农抑商,重利轻义观念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海禁政策的影响:消极: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主义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6、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荷兰战败原因:商业资本不敌工业资本法国战败原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影响殖民霸权变化的根本原因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荷兰崛起启示: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提高综合国力,变革落后制度,解放思想,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崛起。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对殖民国家而言: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对殖民地而言:1、殖民主义是灾难

7、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

8、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

9、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民国初期

10、(一战时期19121919)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抗战胜利后(19451949)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

11、税。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特点:1发展不均衡(集中于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优点: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缺点:脱离了俄国小农经济

12、占优势这一实际国情,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新经济政策意义:实际意义:是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的了适合俄国国情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第十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中共十四大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