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知录三则日知录三则1章节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51188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日知录三则日知录三则1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9日知录三则日知录三则1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9日知录三则日知录三则1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9日知录三则日知录三则1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9日知录三则日知录三则1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日知录三则日知录三则1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日知录三则日知录三则1章节(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世致用”之,日知录三则,顾炎武,“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正始,“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同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

2、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字音: 滑稽(j) 围剿(jio) 奸佞(nng)庶(sh)民 命途多舛(chun) 菑(z) 畲(sh)族 装潢(hung) 潦(lo)水 衣裾(j) 摭(zh)谈,文

3、句翻译:,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倘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像后人的书,(数量)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读书人应当

4、把器量见识放在首位,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既然这样,那么以“文人”身份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摘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内容探讨,(1)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2)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3)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 (4)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致用。 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古今”。,(5)简要分析著书之难文人之多在论述上的不同。 (6)试讨论分析日知录三则是怎样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著书之难主要从正面论述,文人之多主要从反面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