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51182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扶贫的反思及建议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反思及建议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支持县,乌蒙山片区县,全县辖XX个乡镇(区)XX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乡镇XX个,贫困村XX个,贫困农户XX户XX万人,是贵州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主战场。近年来,县委政府践行“一线工作法”,牢牢盯死扶贫与扶智两个关键动作不动摇,在进村入户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冥思苦想在切断“贫根”上做文章,千方百计在摘掉“贫帽”上想办法,以务实担当的精神将扶贫工作一抓到底,以实干创新的举措诠释了守贫困底线、走开发新路、奔全民小康的XX实践。1、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上困惑及反思 (一)扶贫工作上的“短期效应”问题 以前的扶贫开发多较注重短期效应,缺乏系统、整体和长远考

2、虑,尤其缺乏顶层设计和相应机制的改革、调整和基础性、制度性建设,常呈运动、刮风式特征。表面轰轰烈烈,仍存在依样画葫芦似的层层贯彻,大而化之、被动应付的扶贫现象,缺乏主动作为,能够沉下心来深入扎实、精准细致工作相对较少。重视短期任务和指标的完成,注重资金投入和上项目,且不考虑或较少考虑扶贫工作的复杂和长期性,扶贫项目的产出效益和可持续性;注重对贫困人群送钱送物,缺乏对精神贫困群体的补钙和强筋骨措施,缺乏科学缜密的谋划与操作,导致善举未能善为,出现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政府投了不少钱,可看不到啥效果”的尴尬,扶贫项目最后变成“伤民产业”,让扶贫最后遭遇“变贫”尴尬。 (二)扶贫措施与贫困农户

3、的差距问题 当前,精准扶贫“特惠贷”、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农户的心理预期,在基层,许多农户认为:你让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对象嫌山区条件艰苦,不愿到山区居住;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市场经济萧条,有亏本的人做前车之鉴;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也没有劳力;你让我易地搬迁,我没资金投入,政策又不全兜底,有农民打着产业发展的旗号进行“特惠贷”用于建房、或为子女还房贷、或归还陈年旧债,改变贷款用途的现象,让精准贷款这一借鸡生蛋的“造血”资金变成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措施,让扶贫政策看似天上掉下个大元宝,无能为力把它捡起来的现实尴尬。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

4、问题 在当前的精准扶贫识别中,基层工作人员手中有大量的表册需要识别填写,但由于基层事务多,重要信息因精力投入不足,各种资料遇到各部门救场如救火般的催促,即使进村入户与群众交流,也完不成成上级限定工作时间的任务,以闭门造车来应付各项数据资料,这种“识别”并不是客观现实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当前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策略大多为“领导挂点,干部包户,限期摘帽,严格问责”。在这种强大的政治优势下,一方面,贫困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在贫困农户收入数据上作文章,玩数字游戏,靠数字脱贫”的苗头和倾向。 (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专业性问题 贫困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怎样具体量化,怎样测算

5、人均纯收入就是个问题,许多农民不会将隐性收入和盘托出,让群众进行互相评议,又造成“评议拉票”和“人缘”评定,将真正贫困户挡在“门外”。在当前乡村诚信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制定动态的贫困标准及相应类别,如何精准识别真假贫困,对造假者及相关人员如何处理;分类别扶贫的具体措施;扶贫资金项目投入的科学和效益评估,许多承担扶贫的帮扶单位不是涉农部门,对农村工作、农业经营方式和市场关系,了解得可能不是很深,在谋划产业扶贫方面,存在专业性差距。 二、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看法 (一)精准扶贫,交通设施是基础。 2015年,我县共实施小康路XXX公里,总投资达XXX亿元,涉及XX个乡镇(区)XX个村,XX余万人受益

6、。通过实施小康路,将广大贫困农村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即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得以通畅,为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建议我县道路交通建设方面还需加大投入,打通并拓宽乡村的“毛细血管”道路网,尤其是连接村与村、组与组和户与户的道路连接和改善上多倾斜、多投入,让农村小康路的建设真正成为群众的方便路、致富路、幸福路,通过打破交通瓶颈助力精准扶贫。 (二)精准扶贫,人才培育是关键。 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低层次的社会发育程度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于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教育问题成为扶贫开发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地区扶贫要扶智,扶贫不仅需要“扶起来”,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地区“自己站起来”

7、。教育是扶贫中的关键点。加大对我县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对干部群众的科技、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特别围绕特色增收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坚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为贫困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用得上、干的好的综合性、实用性农村经济领头人才,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龙头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经营实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要求,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有力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之逐步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逐步改变我县“基地多、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销量多,品牌少,小企业拉不动大基地的现状”

8、,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三)精准扶贫,产业引导是核心。 扶贫必须要着眼长远目标,不能扶一时之贫。产业扶贫要有群众性,产业要有生命力,产业门槛要低,产业链条要完整,是大多数贫困户都可以参加。针对我县发展得比较好种养业要形成产业集群,要注意市场发育的充分性,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包办代替,要尊重群众意愿和市场的作用,从一家一户的“产业”发展为“组织化”和“集团化”产业,不能简单“拉郎配”,要靠市场化的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让产业、产品等要素和市场对接,让贫困户和贫困村学会“养鱼”和“打鱼”,政府要用好“有形之手”,解决“鱼塘”和“渔网”,让穷人跟着产业走,防止产业引导只重视生产环节,对产品深加工、

9、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产业链建设“缺课”现象,出现投入越多、产量越大、风险越高。农民增产不增收,反受其累的窘境。产业化扶贫是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理念去拓展到对穷人的帮扶,落实产加销一体化,或“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户”,或“销售市场+农户”,通过这一条链条连起来,生产一个主要的产品,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实现企业和农民共赢。 (四)精准扶贫,金融税收是抓手 经济是基础,金融税收是核心。金融扶贫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致贫原因、不同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用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的精准性。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点,包括林权、土地承

10、包经营权、等在内的农村特色抵押贷款产品。同时,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手段,增加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金融可得性,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金融扶贫的有效性。调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对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发放的扶贫贷款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优惠,对支持和扎根精准扶贫地区的农业企业,予以相关税费减免或缓征,降低扶贫惠农负担。对涉农民信贷、扶贫小额信贷设定工作目标,建立财政奖励、补偿机制,鼓励和促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积极性,给予再贷款支持,扶贫专项资金汇划、支付结算等优先通过支持农村金融扶贫单位进行,进一步增大支农再贷款释放量,有效解决扶贫资金不足的矛盾。(五)精准扶贫,经济组

11、织是主体 扶贫需要将整个利益链带到贫困村,通过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去带动贫困户,在贫困地区带动经营。单个贫困户、一个家庭的经营细胞很弱小,千家万户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能力绝对是不够的。通过组织化的手段,将分散的个体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承担消化市场的风险。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好。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村结合各地特色优势,建立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加入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或村专业合作社合资村集体经济,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熟的经营模式,农民自己摸索不出来。观念的更新也需要政府去做宣传,

12、但是必须有项目带动,有好的样板和成功的例子,来让农民有信心去参与,关键在龙头企业带动,要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产品基地和服务组织等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成本、电煤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要把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六)精准扶贫,市场营销是主导 产业扶贫最后的落脚点是产品或服务问题,产品如何销售出去,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是扶贫决胜的关键所在,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更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土壤的土质确定适合种什么东西。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农村经济组织,成立专业的合作社,深耕流通和市场营销环节,以合作社来应对市场,打造精品农产品,引导农业企业在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上下功夫,打造精品名牌,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争市场,通过企业集约化的经营,加工和包装,打出一个品牌,扩大到其他的村,扩大到一个镇,形成产业经营。对农业企业依托本地产品及资源申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行“以奖代补”进行扶持,鼓励农产品企业依托“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两线”发力深耕市场,根据企业销售业绩带动贫困村产业效益进行奖励或补助,鼓励企业围绕市场、品牌和技术做好扶贫惠农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