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51049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于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据校内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

2、差异,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沟通存在困难。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性格缺陷。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是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基于以上原因,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就显的相当重要了。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

3、在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启示。2、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2.1研究的主要内容:留守儿童的主要类型;留守儿童存在的影响学习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中教会留守儿童掌握一些独立学习的策略与技巧;发挥集体力量促进留守儿童的情感机能积极健康发展的方法;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2研究的主要目标用情感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法;探索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3、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3.1科学性原则:用情感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学习进步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遵循科学教育的原则,

4、使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去追寻,去探求。3.2整体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儿童各方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某一方面的素质得不到及时的、正常的发展,以后往往难以补偿。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3.3针对性原则:留守儿童中有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异地工作、父母离异、寄养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在研究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4主体性原则:每一个留守学生,既是优化研究的承担者,又是优化成效的体现者。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承认每个学

5、生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承认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采取各种优化措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3.5渐进性原则:一个人的进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用情感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渐进性原则,克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既要保持期望,又要允许反复;既要主动优化,又要耐心等待。对于留守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大加赞赏坚信滴水终能穿石。4、课题研究对象及相关情况分析4.1研究对象:本校一、二、三年级的相关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周期为2.5年,即:2007年8月2009年12月。4.2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4.2.

6、1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0月)学习有关理论资料,收集、调查有关留守学生的各种正面、负面的情感教育报道,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研究方案。4.2.2调查统计阶段(2007.112007.12)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留守学生的类型、影响学习心理障碍、品德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率与母亲单独在一起36.5%与父亲单独在一起12.7%与爷爷奶奶在一起48.2%与叔叔伯伯在一起7.5%与其他亲戚在一起1.1%合计100.00据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

7、结构类型:“单亲教育”型。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从表1可以看到,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36.5%,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12.7%,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通过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48.2%

8、, “寄养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7.5%,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从监护人的角度看:一是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

9、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半年一次”见面的为65%,“一年一次”见面的为34%。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

10、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二是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监管人监管不力。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

11、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老人对孙辈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

12、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三是监管人思想认识有偏差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95分以上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

13、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从“留守儿童”的情况看: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

14、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调查表明,有60%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缺乏礼貌待人常识。4.2.3教育研究阶段:(2008.12009.7) 针对调查情况,对学生的表现、活动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培养,尝试有效教育方式,形成经验总结。方法一: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千里迢迢给孩子寄来钱或许多价值昂贵的物品,

15、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我校通过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解决了家庭教育和孩子们感情的饥饿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梅婷,女,十一岁。父母离异后双双外出他乡打工。她归父亲抚养,父亲远离他乡,只好把她交与爷爷奶奶管教,爷爷文化不高,奶奶目不识丁。这孩子聪明伶俐,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在我一年级刚带上她的时候,因父母都在身边,她还蛮可爱的,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小学生!可就在她上二年级时,她父母因故离婚,母亲去了广东打工,父亲则去了小型企业,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落在了身体不甚健康的爷爷奶奶身上。这个女孩的变化是可想而知的,她一

16、下子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迟到早退,上课走神,目光呆滞,作业潦草不按时交,甚至不做。情绪低落,不再像以前那样喜笑颜开,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和同学快乐玩耍。变得自卑、缺乏良好的竞争意识,对什么都显得没有热情。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她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爷爷奶奶的溺爱,迁就,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她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她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学习疏不过问。三是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为此,我与其父亲多联系、沟通,正确对待孩子,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通过电话与她的父亲进行沟通,让他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让家长明白: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