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终极版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9763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终极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终极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终极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终极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终极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终极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终极版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组成员: 李 珏 12991829 刘美杨 12991837 邹 静 1299185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论题的确立 大学生一度被称为“时代骄子”,大学校园也成了“象牙塔”。这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大学生仍旧是少数,他们仍然是同龄人羡慕的群体。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应该受到关注。在很多人看来,他们聪明、自信,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然而,当人们真正走进大学校园,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有些至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郁闷”、“无聊”、“没劲”、“憔悴”

2、成了经常挂在大学生嘴边的口头禅。那么大学生对目前自身生活状态的认识、感受究竟怎样?它们存在什么样的特点呢?目前的大学生研究多集中于消极情感,如抑郁、焦虑等等,不能全面地反映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有必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展开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主观幸福感研究立足于积极情感,是不同于过去心理学研究的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有助于丰富正处发展中的主观幸福感理论内容,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大学生的自我保健,从而改善大学生生活质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幸福感在英语中有不同的表达:happiness ,well-being ,eudemon

3、ia,psychology 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等。目前,心理学家倾向于合成词 subjective well-being,这个词直译就是主观好的存在,它的意思就是指健康、快乐的状态。新英汉词典释义为健康、幸福、福利。我国学者一般将其译为“主观幸福感”,有时也简称为“幸福感”。 (一)国外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概念的观点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问题,心理学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从他们各自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可归纳为五种看法。 1、以 Neugarten 和 Cantril 为代表,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

4、评价。Neugarten 编制的生活满意感指数量表(LSI)和Cantril 编制的自我标定梯形量表(SAS),都是从被试对自己生活是否满意的认知评价角度评定其主观幸福感。由于这种测量是和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的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标体系研究相结合的,也可以称作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 2、以 Bradburn 和 Watson 等为代表,主张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就是幸福的。Bradburn(1969)编制情感平衡量表(ABS),包含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认为同一幸福感水平可能由不同水平的正性、负性情感平衡得到。Watson 等

5、人编制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PNAS)、Kamman 和 Flet 编制的情感量表,对于幸福感的概念他们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从情感角度命名主观幸福感。 3、以 Revicki 和 Krause 为代表,从负面来反映主观幸福感。Revicki(1990)、Krause(1992)认为心理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使用 SCL-90 量表和抑郁量表从负面来反映主观幸福感,在这些量表上得分低被认为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标准,即幸福感强的个体是负性情绪较少的。但以后的研究证明,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相互独立,从负面反映主观幸福感可能会失去一些重要指标。这种思路己经被许多研究者否定。 4、以 Ryff 为代表,从心理发展

6、意义上阐释主观幸福感。Ryff 等(1995)从正面心理功能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诊释,认为幸福不仅是获得快乐,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人们的自我接受性、生活目的、自我成长、是否掌握自主性和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把握能力是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主要内容。他们认为以往的主观幸福感仅仅局限于人们的正向感受,而正向的感受并不等同于健康向上的生活。为了区别起见,他们将其命名为“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福感的定义涉及到了幸福感的表现和内在根据,是不同于以往的主观幸福感观点。 5、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 Diener (198

7、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Diener定义中的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1)主观性,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做出评价结果可能相同,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的评价过程,他们依据的评价指标,评价中的方方面面的衡量却是各不相同的。(2)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有跨情境的一致性。(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Diener 认为,主观幸福感包含两个主要成份:情感成份与认知成份。情感成份为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

8、体验,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兴趣等情感体验。负性情感有忧虑、抑郁、悲伤等体验。体验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的个体无疑要幸福些。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相互独立,并非一维的两极。正性情感的得分并非必然预示在负性情感上的得分,不同变量与他们之间相关程度也存在不相同。认知成份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即生活满意感,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如工作,婚姻,健康等领域。Diener 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实证支持。 (二)我国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概念的观点 在我国目前研究使用的概念中,主观幸福感、幸福感、幸福度、主观生活质量、心理福利等涵义基本

9、接近,都是基于主观幸福感(SWB)的概念模式。程灶火等(1998)认为,主观生活质量或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主要成份:情感成份为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体验,认知成份为个体按自己独特的标准对客观生活状况总体的认知评价。景淑华、张积家(1997)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重要态度,它反映了人对个人生活总体的评价和满意程度,主观幸福感也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它标志着个体心理生活的质量;和人其他态度一样,主观幸福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郑雪、严标宾、邱林(200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黄希庭、郑勇等

10、(1999)认为,幸福感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肯定的评估,它包括认知和情感成分。刘次林(1999)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是基于感受主体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他人的标准。杜小陆(2000)认为,幸福感是主体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及自我到达完满统一,并对这种完满统一自我认同及欣赏的感觉。李靖、赵郁金(2000)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敏感地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和感受,而且与许多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标,如乐观、适应性、焦虑与抑郁以及自杀行为有密切关系。刑占军(2002)认为,幸福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

11、,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形式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体验。从内容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态。前者反映的是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后者反映的是人们的享有发展状况,它涉及到了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苗元江(2002)认为,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可见,国内研究者大都认同 Die

12、ner 等学者提出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的内涵。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内容,认知成份由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组成,研究者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也将在此基础上展开,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就是大学生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二、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进展(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1、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人们对它的探讨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柏拉图则认为幸福只不过是“善”的理念。相对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言,伊壁鸠鲁对幸福感的阐述更直接

13、和丰富。他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费尔巴哈提出“生活的东西都是幸福”,认为生活中的一切追求都是为了幸福的追求,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穆勒提出,不应盲目追求快乐的数量,而应注重其价值,他的名言是:“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些。”从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幸福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不胜枚举,这些研究其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而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还是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从心理学诞生之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有些心理学家的理论与研究中涉及到幸福与快

14、乐的问题,产生了一些有关幸福感的重要思想,例如弗洛伊德提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而阿德勒则把幸福感同生活的意义联系起来,认为“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对幸福感的研究蕴涵在其他心理研究之中,缺乏专门的和系统的幸福感研究,还缺乏对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及科学研究方法。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5、但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的增长却总是落在后面。于是有的学者开始怀疑幸福生活的客观物质条件对于人类幸福的决定意义,为此,他们提出“生活质量”的概念,强调主观的精神生活水平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他们还发展了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测量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就是生活质量研究运动,该运动对生活质量所作的实证研究直接推动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还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密切联系。过去心理学研究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临床心理学,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与治疗等。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更多地关注人心理和行为的消极方面,包括非正常的(或有心理变态的

16、)人的心理与行为,或者关注一般人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极少有研究关注人心理和行为的积极方面,如健康心理、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等。有统计资料表明过去的 100 项研究中有 99 项是有关消极心理的,而只有一项研究是有关积极和健康心理的。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Grant、Maslow、Martin 、Seligman 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在这之后的 30 多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我国主观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