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9620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五年来“史料与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综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主要强调了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教学,就是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学离不开史料,虽然我们并不要求学生都能够像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但很明显,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必然。在新课程理念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是实现史学价值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手段,其意义在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解释和说明历史叙述,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部分关于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关系的文章也多讨论通过补充史料加深学生对

2、课文或者某个历史知识的理解,或提高学生史料阅读理解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或在记忆基础上一定的联系能力。在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背景下,史料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来讨论。一、史料教学的本质包卫在史料教学:从手段到目的中认为:史料教学应成为历史教学的目的而非手段。只有如此,史料教学,乃至整个历史教学才能获得新的生命。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史料形成、发现的历史也应成为史料教学的一部分;2、史料教学的关键在体现史学方法,重点在提升思维品质;3实现史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在第一部分,包卫认为史料的种类很多,史料形成、发现的历史理应

3、成为史料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及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握历史学的本质。作者以“夏商文化的探究”以及“古代东方”两课的内容为例,将史料的制造,发现的历史的史料引入其中,对落实课文的主旨有重要意义。在第二部分,作者认为作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形式的史学方法,一方面要关注“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另一方面我们特别强调在此过程中“体现史学方法的价值功能”,即“联系”、“质疑”“、批判”“、推理”、“反思”等等思维的价值。作者列举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五四运动两个课例进行论述。在五四运动这一课例中,陈老师把史料教学作为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反思意识,着眼于学生的思维

4、品质的提升,通过列举新颖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对原来容易迷信、盲从的一些认识(包括课本)多一分质疑和理性的思考。在第三部分,作者分为三个小点探讨“史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1、不同语调在不同史料中的使用;2、语言生动的同时不必过分渲染感情色彩;3、语言的准确与美感。最后,作者认为提出“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目的”这种说法是着眼于历史知识的性质、着眼于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着眼于我们应更精心地挑选史料和关注史料呈现的方法而提出的。二、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一)充分利用史料,启发学生多视角理解历史周凤霞的充分利用史料,启发学生多视角理解历史以汉武帝时代的“巫蛊之祸”为例一文认为教师要在

5、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料、教学实践基础上深入探索,加强研究,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挖掘利用丰富史料,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广度,延伸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感受历史的不同侧面,从而引导学生全面、立体、多视角地理解历史,提高思维能力。只有多视角地观察事物,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特征。作者以沪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汉武帝时代一课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历史。1、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2、基于史料研究的分析;3、关于启发学生多视角理解历史的思考。在第一部分,作者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即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学生反馈与自我教学反思所进行的深入的探究。第二部分,在所选课

6、例的教学中,作者整理了三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学生呈现了当时的政治情况、社会风俗、宫廷生活状况。作者通过对所选三组材料的详细剖析,呈现出史料教学对启发学生多视角理解历史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循循善诱,通过三个探究主题,使学生初步体验结合社会史资料,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社会史方法,感受不同历史人物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多侧面与多样性。第三部分,作者认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旨,深化对历史知识背景的理解,善于捕捉历史知识背后的隐性信息,对学科教学前沿有敏锐的嗅觉。因此,“把握教材,找准角度”是基础。只有以史料为依据,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因此,“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是关键。而方

7、法则是“感受体验,分析提炼”。作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历史,即学会总结和发现各种关系,见识不同观点,既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了历史学科的本质要求,凸显了历史学科“知真、求通、立德”的学科育人价值,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探索。(二)观点型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鲍丽倩的观点型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一文指出,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对不同史料进行正确的分类,是有效开展史料教学的重要前提,而能掌握史实型和观点型材料的不同运用方法,则是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首先,对于观点型材料的选取,作者以松江一中包卫老师在执教清末新政一课为例,认为基于观点的主观性本质,教学

8、中应尽量选取不同主体的多元观点。同时,基于评价主体的时空差异,专题性教学中可有意识选取不同时空下多个主体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看法或观点。另外,基于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学中可有意识选取学生答题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讲评。其次,观点型材料的呈现应标有比较明确的来源信息,并且要体现精炼与符合原意的有机结合。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原意是精炼观点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对于观点型材料的运用,作者认为不仅要体现多元理解,也要尊重个体理解,还要引导分析观点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作者认为观点型材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注重观点的理解和差异原因的分析,因此切忌以论带史。三、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择取原则陶圣建的略论中

9、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择取原则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为例一文中,以朱能老师在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中所择取的史料为例,归纳了史料择取的四个原则。1、紧扣课程标准;2、抓主要矛盾;3、中外横向比较;4、古今纵向联系。作者在最后指出,“朱老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以论统史、寓论于史,脉络清晰,立论有据,在史料的发掘和择取方面较为成功。”(二)文字史料引用中的可读性问题左卫星在文字史料引用中可读性问题的思考对于史料的可读性问题,作者通过三个方面分析在文字史料引用的过程中的可读性问题,即:1、评价中的史料可读性问题;2、教材中的史料可读性问题;3、教学中史料可读性问题。关于评价中的史料可读性问题:通过高

10、考题分析,某些史料因为时代久远,许多文献在字意和表述方式上跟现代已经大不一样,一些概念还存在古今异义,以至于可读性下降。或者一些西文译本史料,由于西方语言的行文风格与中国不同,一些译本虽然让人无字不识,但要理解其核心思想却难度颇大。关于教材中的史料可读性问题:教材中引用文字史料必须在史学严谨性与史料的可读性两方面找平衡点,有时,甚至可以牺牲一定的严谨性而选用可白话史料或史料译文。还有,引用文字史料,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储备,就应该以恰当的形式予以提示。关于教学中史料可读性问题:作者建议将一些内涵丰富的概念略去,并在一些容易引起误读的问题处加以注释,这一不大的改造,基本解决

11、了史料的可读性问题。(三)应充分关注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於以传在史料教学应充分关注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一文中,首先分析归纳了史料教学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泛化”、“简化”、“伪化”。而造成此问题,究其本质是对史料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的认识模糊不清,这种“模糊不清”实际已背离了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的本意。作者列举教学实例论证了“对史料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的关注,直接表现于在证史过程中,是否已充分考虑到史料作为论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是否遵守了“孤证不立”的史学思想方法;是否规避了“过度推论”的误区;是否就史料的多样性和论证的多视角展开充分思考”的观点。四、史料教学的意义王长芬在在史料教学中培

12、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为例一文中,主要从“为何用史料”和“如何用史料”两大版块探讨怎样在史料教学中培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第一版块,作者认为历史知识的获得至少包含两项主要工作:即“史料处理”和“证据诠释”。历史的本质决定了通过史料运用,历史学科在学生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的培育上可以大有作为,史料运用不仅是历史学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知识存在的基础,同样也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在第二版块,作者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通过“教师追问”和“学生切问”两大方面论述如何设置基于史料的有效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读文本、论证观点的能力。通过以上方法,达到在史料教学中培育发展学生的思维

13、能力的目的。李清莲的史料运用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例一文,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一课的学习内容为例,从以下三大方面展开论述:一、运用史料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二、运用表格、数据材料,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三、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作者认为:历史的逻辑关系是复杂的,要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关联起来,从中获得条理清晰的认知,需要找出在历史逻辑中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概念作为突破口。以上几篇文章均出自近五年的历史教学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其共性在于通过运用史料,如何启发学生多视角理解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历史教学变得鲜活而亲切。这些文章都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一线教师尤其有很大的启迪。但也留给我们诸多思考,比如:对于繁杂的史料教师应作何努力才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如何避免“史料教学”只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