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十 二五 规划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9125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十 二五 规划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信息化十 二五 规划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信息化十 二五 规划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信息化十 二五 规划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信息化十 二五 规划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十 二五 规划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十 二五 规划资料(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二一一年三月目 录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现实基础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发展回顾现实基础(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面临的形势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奋斗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全力构筑苏北信息产业第一高地(二)强力推进“智慧”建设(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四)着力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五)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六)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七)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四、重点工程(一)信息产业千亿元工程(二)“智慧”建设工程(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531”示范工程(四)电

2、子政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五)信息惠农兴农工程(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程五、政策措施(一)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构建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三)建立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四)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四五)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33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现实基础与面临的形势“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一)现实基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我市按照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把信息化作

3、为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加以全面推进,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在探索符合市情的电子政务道路上取得明显成效,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数字”初具雏形,为“十二五”时期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信息产业加速崛起。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重点打造的“三大千亿元”支柱主导产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62.01亿元,销售309.21亿元,为2005年底的10倍。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48.03亿元,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及其配套件、绿色能源、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了富士康、达方电子等大集团、大企业。;软件和

4、信息服务业41.96亿元,初步形成“一核” (软件园)、“四特”(软件科技产业园、了省级淮安软件园和网新科技园、淮阴软件科技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动漫科技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区“一个核心区、四个特色区”的格局, 优拓网络等4家软件企业通过CMMI3认证,11户企业、3035项产品通过“双软”认定,网络游戏、动漫、呼叫中心、互联网与无线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开发区淮安软件园、软件园淮安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为“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应用,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进程,

5、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转型。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全面提升研发、生产、营销和和管理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基本普及,公交、旅游、物流、餐饮等行业和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方兴未艾。截至2010年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量达 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普及率达50%以上,网上营销、网上缴税、网上采购、网上购票、网上书城、网络银行和网上市场等应用迅速普及,刷卡消费、电子付费、网上交易等日益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消费手段。3.电子政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性的提出了“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基础网络、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机制”的电子政务 “四统一”、“大集中”建管模式,实

6、现了系统共建、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市县两级电子政务架构基本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中心(中心机房)、政务内外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备,办公自动化、网上审批、行政权力公共透明运行暨电子监察、视频会议、议案提案办理等共性业务系统深化应用,实现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各部门专业系统建设向纵深推进,网上报税全面普及,联网审计取得良好效果,财政、国土资源、金税、金财、金盾、金农、金土房管、水利、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食品安全等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政府网站群已成为政务公开的新窗口、政府服务公众的新载体、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新平台,在全国政府网站测评中始终处于第一梯队,网站英文版自07年起,

7、连续四届荣获地市级优秀外文版奖。4.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实现新跨越,由传统的电化教育为主体向过渡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过渡,初步建立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公共卫生信息化达到新水平,疾病监测与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等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以及基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快速发展。交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公路交通综合稽查系统、运输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等重点业务系统运转良好。社会保障信息化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金保工程,初步实现“五保合一”,就业管理、

8、社保管理等信息系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金盾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强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此外,民政救助、人口计生、城市管理、科技、金融、商贸流通等社会管理领域信息化也有序推进,社区信息化应用激渐次普及。5.农村信息化稳步发展。初步建立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应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升农民信息化技能培育技能,信息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建成运行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民合作组织数据库、市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数据库、农业智能热线服务数据库、农业及工商户数据库,全面开通“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农信通”免

9、费短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支持了农业增产、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6.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注重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形成多家运营商同城竞争、集约发展的良好局面,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整体水平保持与全省同步,信息基础设施统建共享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10年底,全市光缆线路总长达60万皮长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1200万门,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000gb/s,移动基站达2897座;,有线电视行政村通达率100%,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全面启动工作启动实施;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142.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70.12万户;,宽带用户数37万户,普

10、及率达23.2%;有线电视用户7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1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7%以上。7.信息化工作环境日益优化。坚持发展、改革、管理并重,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基本确立市县两级层次清晰、权责明确、市和县两级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信息产业千亿元发展规划以及电子政务、无线电管理、基础通信管线等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设立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发展政策日益完善专项引导资金。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审批管理机制基本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成立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领导、制度机制初步建立,数字认

11、证、网络有害信息整治、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试点等工作扎实开展。信息化培训取得实效,相关资格考试参考人数不断增长,电子政务培训深入开展,信息化知识加快普及,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氛围逐步形成。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共同推动下,“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紧抓机遇、全力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也日益凸现。一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偏低,面临着与现有体制、机制、法制的不相适应,条线分割的信息孤

12、岛问题依然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拥有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是信息化有效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投融资机制远未形成市场化运行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四是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五是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也是淮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五大建设”、建设长三角北部将我市建设成

13、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淮安市信息化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把握趋势中寻求突破,在实现突破中增创优势。1、.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全球化相互交织、融合,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促进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社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形态,“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在国

14、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信息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体现了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意志。各国政府期望通过信息化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2.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依托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化对振兴经济,

15、促进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广泛融合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自身的突破发展也将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同时,。信息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的核心支撑。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不但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改造升级,进而推动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也会衍生出一批新兴的产业,更会激发出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使一大批新的服务业态不断崛起与壮大。“十二五”时期,我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信息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

16、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正是淮安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两化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电子政务全面推进,“金字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始发挥重大作用,政府网站逐步健全。社会信息化发展大步提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社区信息化引起广泛重视,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势头,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产业辐射能力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开始腾飞。“十二五”时期,我国全方位、多层次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