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技术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49060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20.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损伤控制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损伤控制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损伤控制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损伤控制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损伤控制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损伤控制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损伤控制技术(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应用,顾 立 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骨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交通迅猛发展,工业、建筑业飞速发展,国际恐怖活动,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汶川地震,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伤害,意外事故,严重多发性创伤发生率逐年增多。已是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创伤、肿瘤、心脑血管疾病)。,45 岁以下,创伤是全世界第一位死因 每年创伤死亡 580万(Hauser CJ,2005) 车祸现每年死亡 120万(Oestern HJ,2007) 估计到2020年,车祸死亡 可达840万/年(Murray CJ & Lopez AD, 1997),需要骨科手术:80

2、 四肢开放伤: 39% 伤口污染率: 100%,伤员特点: 突发性 批量性 严重性,伤情特点:伤情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Polytrauma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injuries of which at least one injury or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injuries is life-threatening. When scoring systems are used, patients with an 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 of 16 points or more are clas

3、sified as polytrauma. 定义: 多部位损伤,至少一处或多处损伤可危及生命; ISS 16,多发伤 Polytrauma,男 61岁 ISS29 失血性休克 左股骨、胫骨骨折 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GCS 6分) 肺部挫裂伤,经抗休克、脑部复苏治疗, 入院后21h行骨折扩髓髓内钉 治疗,患者手术后11小时,全身情况恶化死亡,一个临床病例引发的思考,“手术成功”不等于“治疗成功”,需要符合多发创伤病理生理特点的治疗理念,需要治疗理念的改进,一、损伤控制外科(DCS)概念提出,Stone等(1983): 对17例严重创伤病人采用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和再次确定性手术,结果12例存活;

4、认为创伤早期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进行损伤控制,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病人 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概念,在理念推广应用中,逐步确立了DCS 三阶段原则:,第一阶段:初始简化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 第二阶段:复苏纠正低温、凝血障碍和酸中毒 第三阶段:确定性手术实施损伤的修复,Rotondo MF, Schwab CW, McGonigal MD, Phillips GR 3rd, Fruchterman TM, Kauder DR, Latenser BA, Angood PA. Damage control: an approach for

5、 improved survival in exsanguinating penetrating abdominal injury. J Trauma. 1993;35: 375-83.,致死三联征,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病理生理基础,代谢性酸中毒,低 体 温,凝血功能障碍,死亡,代谢性酸中毒 持续和反复出现的组织低灌注引起的明显生理异常 一般指血液 PH7.25 Abramason等:乳酸清除率可预测严重创伤病人存活情况 24h 内乳酸清除者成活率100%, 而48h内清除者成活率仅为14!,多发创伤患者存在的生理紊乱背景(1),低体温 低体温是严重创伤和复苏之后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改变 低体温指机

6、体温度 35 创伤病人因低血容量、低血流状态及麻醉使代偿性周围血管收缩反应丧失,引起机体低体温 而灌注冷液体又加重低体温 低体温可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心输出量降低、凝血障碍等 低体温时间越长全身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率越高,死亡率也越高!,多发创伤患者存在的生理紊乱背景(2),凝血障碍 已知影响凝血功能的主要因素是体温 低体温可抑制凝血过程中的各种反应,使凝血酶原时间出现异常,同时也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大量输血和输液也可引起血小板和、因子的减少 临床研究发现创伤后不久出现可高凝状态,甚至发生DIC,多发创伤患者存在的生理紊乱背景(3),二次打击理论,一次打击:来自初始创伤引起的过度炎性反应

7、二次打击:包括缺氧、酸中毒、大量输血、脓毒症、手术等 二次打击强度太大就会造成患者生理负荷崩溃,炎症的危害,创伤 手术,二、骨科创伤的历史回顾,一个世纪以来均认为骨折稳定对多发性创伤的治疗是有利的 同期因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恐惧,认为同时处理长骨骨折是不安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Thomas”夹板运用于股骨骨折的固定并有效减少死亡率 1970s开始早期固定股骨骨折 减少创伤性呼吸衰竭及其它术后并发症 1980 认为早期固定骨折明显优于延期固定,1980s 后期及1990s早期: 创伤早期完全处理 (Early total care,ETC)为金标准。 ETC a concept implyin

8、g the primary definitive management of all major injuries within 24 hours after trauma 伤后24小时内对所有损伤均施行一期确定性处理 具有一次麻醉完成多处手术、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节约了总体的治疗费用等显而易见的优点。,二、骨科创伤的历史回顾:ETC,治疗理念的重大转变ETC到DCO,90年代后,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在对部分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ETC原则并发症增加 1993年Pape等人的报告中,多发伤病人接受即刻股骨髓内固定后导致肺部并发症增加 由此引出了“损伤控制骨科”的新纪元,提倡“最佳手术”而不是“最大

9、化手术”,Pape HC, AufmKolk M , Paffrath T, Regel G, Strum JA, Tscherne H. Primary intramedullary femur fixation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with associated lung contusiona cause of posttraumatic ARDS? J Trauma. 1993;34:540-8.,伴发股骨骨折的多发伤的治疗策略,19801989 以 ETC 为主导 19901992 为 ETC 向 DCO的过渡; 19932000 以 DCO 为主导

10、 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在外固定转换髓内钉固定后,未发现该治疗程序在局部并发症、感染和骨折愈合等方面有任何不良影响,J Trauma. 2002;53:452462.,三、损伤控制骨科学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第一次打击可通过安全带、气囊、气垫等减轻。 二次打击完全被你创伤医师控制! 自从一战开始认识到稳定骨折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不能给患者造成损害。 一定不能增加炎性反应。 (Bone, 1996; Giannoudis 1998 & 2000) 不要帮助制造致死性的三联征:凝血机能紊乱、酸中毒、低体温!,损伤控制骨科学 damage control

11、orthopaedics,Boulanger、Smith等 对生理潜能耗竭状态的严重多发伤贸然进行一期广泛切除毁损组织、重建修复,无疑给伤员残存的生理潜能“雪上加霜”。 尤其对伴有胸外伤及失血休克的创伤患者,最终伤员将死于ARDS、MODS。,损伤控制骨科学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的定义:用微创外科技术稳定主要骨折,如使用外固定架暂时稳定骨折以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DCO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echniques are used for the primary stabilization of all majo

12、r fractures. Based upon the patients physiological status, temporary stabilization with external fixation for certain fractures is used. 在病人处于最佳情况之前,避免因骨折修复处理这样的二次打击导致创伤病人的生理状况恶化. 微侵袭手术控制出血、处理软组织损伤、获得暂时的骨折稳定,避免给病人增加过多的损伤。,损伤控制骨科学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损伤控制的目的,程序,简单控制出血、污染,ICU 复 苏,确定性手术,第一步,第二步

13、,第三步,第一步,控制休克、出血、污染。 这是综合治疗中极重要的措施,是治“本”之举。及时控制出血,减轻缺血缺氧的损伤是救治成功的基础。及时正确的手术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有时只有手术,才能最根本解决问题,扭转休克的恶性循环。,全面意识,就是当发现一处明显损伤后,切不可就此一点而作定性诊断,而要全面地各系统地查诊。,全面意识,当一器官伤难以解释全身严重程度时,必须警惕其它部位或器官伤存在的可能。,男,34岁,车祸伤左股骨、胫腓骨骨折。 神清,血压90/60mmHg,肢冷。,股骨上段不全离断,股动静脉断列,肌肉完全断裂, 股神经、坐骨神经损伤。,伤后半年,骨骼损伤,早期、快速地清创术,控制出血、污染

14、、稳定骨折。 彻底地冲洗、清创所有开放伤,探查脉管损伤情况,予压迫、填塞、侧壁修补、结扎等快速简便止血法,不强求一期闭合伤口。 开放及闭合复位骨折,应用跨越式外固定支架(EF)临时稳定骨折,尤其伴有骨盆、股骨、跨关节骨折情况等。,多发伤的救治,1. 抗休克 + 血管急诊探查、修复, 筋膜切开,2. 外固定支架固定,多发伤的救治,1. 抗休克 + 血管急诊探查、修复, 筋膜切开,2. 外固定支架固定,3. 伤口延期缝合,第二步,ICU处理,恢复正常生理稳态。 强调创伤医生与内科专科医生协作,把创伤病人的复苏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协调地、延续地、整体地处理问题。 主要任务为: 1 复温 2 纠正凝血

15、机制紊乱 3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4 恢复血容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第三步,计划再手术: 在低血压、酸中毒、低体温、凝血机能紊乱及肢体肿胀好转后进行。 视污染情况,必要时每2448小时进行冲洗及清创。 调整外固定支架。 最终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对开放性骨盆骨折、肱骨远端、股骨远端、胫骨平台累及关节骨折及踝关节骨折常需维持跨越式外固定),以达骨折解剖或功能的稳定复位。 必要时行截肢术。,术前,男 36岁 车祸致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 ISS 27 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 左桡骨骨折 右胫骨平台骨折 左股骨髁间骨折 左胫腓骨骨折(开放),一期手术后,二期手术后,术后12天 行二期治疗,入院后

16、急诊行左胫腓骨开放骨折清创缝合外固定架固定,其它部位牵引、石膏临时固定 一期手术用时50分钟,出血60ml;术后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 ,氧饱和度稳定,术前,二期术后,男性 40岁, 双侧股骨干开放骨折,左侧血气胸,氧饱和度不稳定,ISS=34 入院后急诊行清创、双下肢牵引、胸腔闭式引流 术后ICU复苏,2天后转入骨科病房,7天后行双侧股骨干髓针内固定二期手术,优点,减轻创伤后机体系统性炎症反应 快速 病情稳定 准备充分 再次手术后机体系统性炎症轻 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复位时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损伤控制骨科学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缺 点,病人遭受两次手术 潜在延迟确定手术的可能 发生并发症 严重的颅脑损伤 费用增加 两次手术费 一期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骨科学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究竟该以何种指标来界定患者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